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解析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麦克白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瑛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2):108-110
亚里士多德的极为重要的悲剧理论——悲剧主角的过失论,通过对来自与外界影响因素和麦克白自身因素的分析,得出最终导致麦克白的悲剧命运的是他难以抵抗外界因素的诱惑和自身对权利的极度热衷。正是因为悲剧主角的过失论,更好地说明了麦克白的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 相似文献
32.
Jane Coles 《Curriculum Journal》2013,24(1):50-66
In the current government's ‘Great Books' approach to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for English lies an apparent desire for all school students to benefit from access to a shared ‘cultural heritage', where compulsory knowledge of Shakespeare and other canonical writers is in itself assumed to be a transformative and democratising process. With reference to qualitative classroom-based research focusing on year 9 and 10 students' experience of Shakespeare at Key Stage 3 and Key Stage 4, this article questions that assumption. Drawing on classroom and interview data from two London comprehensive schools, it suggests that for many students it has been an experience that serves to exclude, a reproduction of existing socio-cultural differences. Ultimately, even in classrooms where teachers attempt to construct Shakespeare pedagogically as ‘active’, the process of reading may remain a passive one, where textual meanings are ultimately almost entirely mediated by teachers, mindful of ensuring all students are afforded ‘access’ to the text.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Shakespeare’s iconic status and the authority of the text thus remain largely intact, a disabling process for some students. 相似文献
33.
徐瑞阳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44-47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不同时期都塑造有母亲形象。这些形象既有共性特征又有时代的形象流变。总体而言,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母亲形象经历了由最初的共性突出到第二时期的个性突出,再到第三时期共性与个性双重模糊的变化过程,这种形象的流变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34.
成立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3(5):89-92
超现实因素是莎士比亚传奇剧的一个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异常突出的神力描写;过多的偶然、巧合情节;一厢情愿的宽恕、和解思想。 相似文献
35.
苔丝狄蒙娜形象是莎士比亚笔下完美的圣母形象,其性格的前后变化,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悲剧命运的平静随,都同其督教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其悲剧性的死亡,在某种程度上源于其自身对背叛父亲,放纵情欲的罪恶感。 相似文献
36.
吕改改 《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莎士比亚在其戏剧《奥赛罗》中刻画了一位深受父权思想影响,但却一直努力抗争着的女性———苔丝狄梦娜。女主人公单纯善良,却最终成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剧作艺术性地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的生存状态,也反映了剧作家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37.
段慧如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4)
莎士比亚的双关语精彩纷呈,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本文探讨了莎士比亚双关语的三大类别以及形成双关语肥沃土壤的两大要素。探讨莎士比亚的双关语,有利于对莎剧的正确阐释和深入理解,因而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8.
隐喻是理解诗歌的有效途径,隐喻思维是英语学习的必要手段。该文基于隐喻在诗歌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歌中的作用和表达探讨了隐喻的重要性并力求开辟出阅读教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9.
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16首的结句,评论家认为有诗意脱节、逻辑晦涩的不足。但从形式逻辑分析,该结句的逻辑内涵和诗的结构意义对构建完整的全诗风格、表意结构、情绪渲染、商籁诗戏剧性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0.
范冬梅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12):21-23
在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十四行诗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是其开创的独有的英国式十四行体,是英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瑰宝。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是个美丽富饶的秘密花园,其中各式百花装点了它,花朵、苞蕾、老树枯叶、大宇宙、小宇宙等,这些诗中的隐喻其实是代指了现实社会中的农耕、作文赋诗、工业、宇宙论、天文学等。莎士比亚诗歌中的这种作诗方法其实就是拓扑心理学中的隐喻方法,它可以将各种不同的意义粘贴在同一个几何空间之内。莎士比亚是如何通过拓扑学空间展柘的手段将自己的爱情观表达出来的,俨然成为了人们在对其作品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