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2篇
教育   216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体现出的人文主义作了初步的探讨,他的154首十四行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思想体现在他献给友人及爱人的颂歌中,也体现在他对人类艺术及爱情的赞美中,其人文主义思想反映了他对人类的热爱,对人的本性——真、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42.
在莎士比亚的第一时期创作的剧作中,女性都是高举反封建专制的大旗,追求自由、平等的男士。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是进步的。而在他第二时期剧作中,他却把女性都描写成“祸水女人”或弱女子,这是传统的妇女观,是与他第一时期创作中所体现的妇女观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43.
黄金金 《海外英语》2012,(8):179-180
伊阿古无疑是莎翁塑造的最具导演天赋的反面角色,在嫉妒心与极端利己主义的驱使下,伊阿古亲手策划了这场悲剧带领他自己与身边的人走向灭亡。通过伊阿古的动机和导演悲剧天分的探讨,充分展示了文学巨匠莎士比亚深刻洞悉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的内心矛盾,认识并警示人文主义思想遭遇到的危机。  相似文献   
44.
莎士比亚多种艺术手法构建自然、和谐的伦理道德体系,追求真善美一体的终极道德伦理鸟托邦。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进行解读,展现剧中人物制造的伦理道德的荒原,体验李尔的人性复归及其对亲情的守望.认为考狄利娅这一形象承载了莎士比亚道德伦理鸟托邦的理想。  相似文献   
45.
文艺复兴时期.处于萌芽时期的科学与伪科学如魔术、巫术、占星术等并存,这一现象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也有所反映。本文对莎剧中众多女巫形象进行了分析,指出女巫虽然具有预知祸福等超自然能力,但她们的本质仍然是人。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女巫是人世间诱人堕入罪恶的邪恶力量,女巫的预言则象征了人内心的欲望。  相似文献   
46.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作为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饱含着真挚的情感,还蕴含着深邃的思想。莎翁出于需要与社会上、中、下层各色各样的人物接触,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有深刻而独特的观察,以他所熟悉的现象入诗,流露出朴实的意象美;莎士比亚面对现实的种种弊端,执着地追求他的理想:真、善、美三者完美的和谐统一,流露出真挚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47.
经济是影响婚姻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莎士比亚喜剧中人物的婚恋性质、婚恋内涵,以及婚恋中的妇女地位等问题进行剖析,可以窥视当时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对婚姻社会的影响,为人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一个新角度。  相似文献   
48.
指出人文思想是莎士比亚人物评论的基础,通过阐析《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性格及个性特征,指出永远同情受迫害者是莎士比亚人物评论的模式。  相似文献   
49.
Through close examination of two year 9 lessons, this article sets out to investigate ways in which the discourse of the SATs (National Curriculum tests) impacts upon these students' interactions with the playtext. It raises questions about pedagogic purpose and queries received assumptions about 'active Shakespeare' methods.  相似文献   
50.
This study focuses on a secondary English classroom in an East London school, and the multimodal nature of the students’ construction of the literary heritage text Macbeth, specifically in their dramatic reinterpretation of Act 1, Scene 7, where Lady Macbeth persuades Macbeth to pursue his ambitions and kill the current king, Duncan. From this classroom event, this study goes on to explore how a social semiotic reading can reveal insights into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nd recreation of this 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