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601篇
科学研究   9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2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岑参自诩"相门子",对功名富贵的执著追求与生俱来,君主至上思想是这种追求的精神实质。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岑参诗歌中常常表现出某种积极的进取心态或者悲观的怨望情绪,凸显岑参人生理想与定位的鲜明特点。这样的特点制约和左右了岑参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相似文献   
132.
沈从文小说充满着对人性的礼赞,本文以小说中湘西男女形象、湘西中老年形象、湘西土匪土娼形象为例,对其人性美进行了粗浅解读。  相似文献   
133.
本文论述了沈从文人格与创作和水的关系,认为沈从文不仅人格中具有水的特性--柔弱顺从却可以冲击一切比它坚强的东西.而且他的创作多抒写河上、水边的人生,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又如涓涓细流般淳厚、绵长.  相似文献   
134.
沈从的现代感知是形成其自由人生与独特意识的基础,使其创作深入到对现代民生与生命和观照。并以化史意识表现民族心理结构,从而探索出振奋民族精神与挽救民族命运的现代化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135.
郭店楚墓的年代与墓主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店楚墓的下葬年代,发掘者定为战国中期晚段,学界大多以此为出发点,去研究墓中竹简年代及墓主,然而这一前提并不正确。从器物形制特征等方面考察,应在战国晚期前段,即公元前299年至前278年间。墓主人决非陈良或环渊,从身分、下葬年代、竹简中反映的某些思想等角度看,他很可能是楚太子横之师慎到。  相似文献   
136.
1993~2003年,大陆学者对沈家本进行了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形成专业的作者群,已公开发表的文章总数也较少,且研究成果分布不均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政治生活等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今后,关于沈家本的研究在史料整理和专题研究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37.
沈从文乡土小说模式的三种意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位作家的创作经历中都或明或暗的有某种规律性的模式追求,因此研究沈从乡土小说模式就有了特定价值。从叙事结构设计、化冲突建构及审美理想表现三种模式意向的具体存在.可见现代学第二个十年及抗战时期的社会化语境,对作家“湘西”乡村经验记忆更新、深化与超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8.
高雪莲 《沧州师专学报》2006,22(2):14-14,23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形象,阐释她们如何在封建专制统治和“现代文明”冲击的双重历史背景下,追求爱情,坚守爱情。  相似文献   
139.
"入神"说在严羽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阐发不多。严羽提出诗"悟"以获得"兴趣"是为了克服江西诗学过度说理、议论的弊端;但其如何以诗"悟"获得"兴趣"历来为人指摘。实际上,严羽诗学认为,只有在心物融合的"入神"状态,诗人才能有诗"悟"与"兴趣",诗才能达到古典诗学追求的艺术至境。  相似文献   
140.
The intricate connection between nation branding efforts and the emotions they evoke has been inadequately addressed in existing branding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iterature. I propose a heuristic account that theorizes this relationship. By tracing the branding efforts made by China and the de-branding efforts made by Shen Yun Performing Arts (a troupe established by Falun Gong practitioners), I argue that these “authentic” Chinese cultural presentations elicit certain emotions. The emotional works are different for Chinese domestic audiences and for international audiences. I propose a duplex model to account for the emotional processes in these two groups of audiences. Four operating emotions—pride, guilt, admiration, and anger—solidify into various political attitudes toward China. Finally, I discuss the contributions of this duplex model and its further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