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8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教育 | 602篇 |
科学研究 | 9篇 |
体育 | 3篇 |
综合类 | 32篇 |
信息传播 | 20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47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53篇 |
2011年 | 57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61篇 |
2007年 | 57篇 |
2006年 | 51篇 |
2005年 | 48篇 |
2004年 | 42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对叠音词的选择和运用,突显了湘西的地域色彩,在刻画人物,表现习俗,描绘情景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现从修辞学的角度,归纳出《边城》中最主要的语音规律,了解炼音的方法和技巧,更好地欣赏原著,作为今天写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232.
沈鹊应出生名门,家学渊源深厚。在良好的家风和优裕的人文环境中,耳濡目染,沈鹊应养成了优秀的品格和出众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233.
彭正生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1):48-51
文学批评是沈从文文学殿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文学批评不仅可以服务读者,更可以纯正文学风气。在文学批评活动中,沈从文以人性和理性为批评的标尺和准绳,在实事求是、历史主义和辩证比较评价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诗意化的印象式批评。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34.
王成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27(7):33-36
朝鲜诗家曹伸在其诗学批评中大量运用摘句批评,涉猎内容广泛,包括摘句批评诗人做诗喜好、诗眼、诗歌意境、诗歌题材、诗歌风格等,并摘句消融了传统诗学观点,审美视角独特,论诗特色鲜明,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35.
张效民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23-33
本文对陶敏、易淑琼关于沈佺期驩州诗的部分注释提出质疑,并结合史书记载、沈佺期诗歌提供的材料和有关历史知识、古今地理、气候环境等方面条件进行辨析,提出新的看法,可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36.
程小平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9-13
"入神"说在严羽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阐发不多。严羽提出诗"悟"以获得"兴趣"是为了克服江西诗学过度说理、议论的弊端;但其如何以诗"悟"获得"兴趣"历来为人指摘。实际上,严羽诗学认为,只有在心物融合的"入神"状态,诗人才能有诗"悟"与"兴趣",诗才能达到古典诗学追求的艺术至境。 相似文献
237.
跨越时空的漫游——《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与《阿丽思中国游记》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作家沈从文的《阿丽思中国游记》(1928年)是在英国作家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862年)的基础上的续写。虽然均被视为“童话”,但从实际的创作来看,作品中还是可以清晰地辨认出感悟现实的成人视角。而中英不同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也导致了作家不同的创作心态,从而令作品产生出彼此迥异的艺术特性来。从以上种种角度来看,沈从文虽然续写了“漫游”,但却创作出了一部与原本大相径庭的小说。两部小说的艺术个性也是判然有别的。 相似文献
238.
祛蔽·返魅·深化——改革开放30年来的沈从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的沈从文研究,如同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重建一样,经过了一条印痕鲜明的“祛蔽——返魅--深化”的历程:首先拂去历史的积尘,在思想解放的大语境中拨乱反正,还原史事本相,在此基础上拓展思路,深化认识,并以此作为重造当代社会人文精神大厦的资源与基础。沈从文研究30年见证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辉煌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239.
周淑舫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5):33-38
晚明江南的沈宜修,是中国第一位才女为女性辑撰作品的集成者,辑集取《诗经》之句而名《伊人思》。这部辑集以拾遗补缺为目的,选编46位闺媛作品,既有来自传闻及散佚书中的以往女性,又有来自血缘、姻亲及心声相通的同时代女性。其保存的不同样式的文学创作,既是对传统题材的继承宏扬,也是感悟生活的真实抒写。成书之因、辑撰原则与弥为珍贵的资料保存,显现审美情趣和当时女性文学创作的动态,其价值应该探索。 相似文献
240.
覃觅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4(5)
“声”、“音”、“乐”、“响”是用以表示声音的一组同义词,但它们同中有异。“声”乃是自然的声音通过人的听觉器官感知到的听觉效应;“音”则是由人的内心感悟获得发之于口(或其他乐器)的音响。“乐”的本义是指各种乐器和乐音的总称;“响”则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的“回音”。声与音的区别在于,“音”有节奏、音调,而“声”没有。只有发自内心而又“成文”(有节奏)的声,才能称为“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