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602篇
科学研究   9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2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一直以来,学界大都关注沈从文的“从文”的一面,而忽略其“尚武”暴力的一面.事实上,军人家世、苗乡风俗、军旅生涯等导致了沈从文笔下暴力—生命力的奇特形态与独异观念.从整体而言,沈从文并不是简单的叙述某种暴力行为,而是将其纳入到“生命”的理性思考,并从中挖掘出生命的强悍、雄武、健康与高尚,展现湘西精壮汉子的“血性”“烈性”与“野性”,并将暴力使生命力更加强悍,生命力因暴力而有价值的生命奇观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人种的双重弱化,沈从文不得不进行暴力—生命力的双重“留种”,渴望以“雄强的人生观”建设国家.故此,沈从文小说的“暴力—生命叙事”同样没有摆脱民族振兴的话语环境,与“尚武尚力”兴国的民族理想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42.
具有苗族血统的沈从文,在其青少年成长和人格趋于成熟阶段,明显受到湘西苗族生活环境和苗族文化传统的多方影响.当后来的沈从文主动以文学方式反映他的故乡题材、以较理性的思维认知和评介本土文化时,湘西苗族文化作为他关照和反映的一个对象就显得十分自然.于是,沈从文通过自己的文章知识评介和文学作品建构,形成了对湘西苗族文化为主打的一种传播行为,尽管这种传播及其贡献在目的性、体系性、丰富性等方面同沈从文的整个文学世界创造与物质文化史研究成果相比较,显得不是特别突出,但对它作出必要的梳理和评价,就沈从文的研究视角而言,仍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探讨.另外,对民族文化的一大传承前提就是传播,所以,沈从文对苗族文化的传播亦即是对苗族文化传承上的一种贡献,对于这种贡献人们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43.
宋人王千秋《审斋词》的主旋律是心中事、客中情,并由此折射出忧念家国社稷的普遍性社会心态,有些词作亦颇具词史价值。词风朴实雅洁,笔力健拔,使调择腔自具特色,是不应长期被冷落的一部词集。  相似文献   
44.
岑参蜀中诗歌“主景”特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诗人岑参晚年在蜀中生活四年,其诗歌创作延续了他一贯的“主景”特点,但却又表现出与其边塞诗不一样的风格特征。他的蜀中写景诗清幽奇险、感情深沉,显示出作者晚年的落寞处境和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45.
杨慎的卒年卒地,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展讨论以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明文海》中杨慎墓志铭等资料的发现,有力地证实了杨慎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六日卒于昆明高寓所,终于使这一悬而未决的问题获得了解决。  相似文献   
46.
《论衡》中"审"、"竟"、"正"三个语气副词用法多样,它们至少都能用于两种以上的句式中,表达各种不同的语气。本文对它们在《论衡》(也有一些例句见于其他文献)中的用法进行详细的描写和分析,并试析它们用法多样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47.
《文渊阁四库全书》对《全蜀艺文志》编者的记载是矛盾的,一为杨慎,一为周复俊。笔者从二人的《全蜀艺文志序》、二人与嘉靖《四川总志》的关系、《全蜀艺文志》的版本和后人对该书的著录情况等方面,对《全蜀艺文志》编者进行考论,认为杨慎是《全蜀艺文志》初编者,周复俊是重编者,《全蜀艺文志》刊本的编者题杨慎,题周复俊编的只有钞本。题周复俊为编者是从《四库全书》开始的。并辨析了《善本书室藏书志》等目录书对《全蜀艺文志》编者的著录。  相似文献   
48.
沈从文特殊的人生阅历,使得其文学作品带有独特的异域风情。作品中充满了本土与外省的矛盾与对立。虽然这位孤独的知识分子行走于当时主流文学创作之外,但是他坚守着灵魂的归属地。从沈从文的身份以及外省与本土对立冲突的角度,再次解析沈从文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49.
邵雍思想里的“太极”、“心”、“道”等范畴并不具有传统解释中把这些范畴视为终极的实体性存在的一面,而更具有现代西方哲学的存在论语境下的那种纯存在态势,即一种终极的领悟境域。作为生物之本的太极并不是实体化的终极存在者,而是“一动一静之间”的两极相互倚存的纯存在态势。人心能领悟这种终极的境域性存在,则是“天地之心”的呈现;进而,邵雍还从“道”“神”的维度伸展其存在之思。  相似文献   
50.
当前中国的语言文字学界,普遍采用西方有关的文字定义,即“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这个定义只概括了汉字的一种作用,一种特性,它远远涵盖不了汉字全部。其实,我国汉朝的许慎早就为汉字作了义界,对其义界运用训诂的方法加以阐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许慎看来,文字的发明创造,是对天地万物与人事的标指。也就是说,汉字不仅是语言的记录符号,而且也是对生生大千、历历人事的反映,是对宇宙秩序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