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543篇
科学研究   17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60篇
信息传播   5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苏轼是一位乐天旷达的名士,他的思想杂糅了儒释道三家,他的处世态度,文学作品的内容和风格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老思想的影响。《前赤壁赋》亦是这种思想影响下的一篇冠绝千古的佳作。  相似文献   
42.
高适、岑参与盛唐边塞诗的人性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作家的盛唐边塞诗是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是"盛唐气象"的重要表征。盛唐边塞诗这种文化现象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突出体现为人性的张扬。盛唐边塞诗的意义可归总为三个方面,即边塞情怀、边塞风物和边塞战事。边塞情怀的核心是功业情怀。功业情怀具有两面性。边塞风物的特点是雄奇壮伟。高、岑的战争诗并非纪实,他们的战争观可概括为胜概和非战。  相似文献   
43.
苏轼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与他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追求密不可分。其天真的秉性,率真的情怀,求真毅力,和他一心向善,与人为善,时时积善的风格。铸就了他那唯美的、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生。他用率真的本质.善意的目光,搜寻美.描写笑.刻画美.创造笑.同时也创造了美丽的生活.美好的人生.闪耀着中国人向往和追求的人性化光辉。  相似文献   
44.
在陶渊明经典化过程中,苏轼的“发明其妙”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苏轼之“发明”最为主要的内容在于对陶诗自然风貌的揭示,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诗人自然、率真人格境界的阐释,二是对其不刻意雕琢、“无意”为诗艺术风格的阐释。  相似文献   
45.
钟嵘《诗品》将陶潜列入中品,且以为其诗源出于应璩,这一断语至宋以后颇受人诟病指责。实际上,钟嵘此说之所以会导致宋以后普遍的批评,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应璩诗颇多亡佚,后人不得窥其全貌;二是陶潜诗由晦而显,至宋而极,后人遂以为应璩不足以笼罩陶潜耳。  相似文献   
46.
从胡适散文识“学术小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的“学术小品”中始终有一个鲜亮、活脱的“自我”。他以一贯的举重若轻的风度、“大众语”式的“言说方式”和不摆谱、不扯闲、不端任何架子的平和及一丝甜甜的幽默 ,成就了他独有风采的学术小品世界  相似文献   
47.
20世纪上半叶,闻一多把清代朴学的实证方法和西方人类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加以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阐释批评方法。他立足于当代世界范围内对原始思维的研究成果,运用各种学科理论、论证了原始思维对《诗经》的影响,本文探讨了闻一多对《诗经》的训诂阐释方式;他运用文化阐释方法所揭示出来的古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象征意象;他对古代民俗的还原和重现,以及运用文化阐释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8.
由于司马迁在不同地方谈到《吕氏春秋》时,对其成书年代的说法不尽一致,再加上后世一些学者对《吕氏春秋·序意》篇“维秦八年”一语的过分解读,遂致在此书成书年代问题上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说法。诸说之分歧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吕氏春秋》成书于哪一年,二是《吕氏春秋》是否一次成书。而就目前的资料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来看,在此问题上最可靠的答案是:《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任秦相国期间组织宾客一次编撰完成,书成于秦王政八年。学者们在此问题上的意见和分歧,反映了在考证古书成书年代时,内考证与外考证既可能交相为用,也可能相互干扰,导致循环论证。  相似文献   
49.
周必大作为南宋前期重要的政治家,在当时朝野推崇苏学的政治背景和学术氛围下,十分关注与敬重苏轼。他采用考证、点评、辨析等方法,对苏轼的生平事迹、道德文章进行了深入考察和客观评价,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品风范与学问见识。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概括。周必大提供的不少今人未见的苏轼佚文线索,表明苏轼研究的文献收集整理等基础工作,还需要继续努力进行。  相似文献   
50.
唐代大儒孔颖达奉诏主撰的《毛诗正义》,对唐诗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率先提出“三体三用”说,在“比、兴”释义上虽承旧说,却又有一己之新见,即“:美、刺俱有比、兴”。其“比、兴”相融的萌芽思想,促使了唐代“比兴”融合理论的成熟。在“比兴”融合理论的影响下,在唐代诗人浓郁的自然生态意识的影响下,在政治事件迫害士人的情况下,唐代诗人以其广纳博采、兼容并包的学术心胸,全面继承并积极发展了《诗经》、《楚辞》所创立的比兴手法与“香草美人”的象征艺术,将诗歌的比兴艺术境界推进到空前的高度,由此呈现出唐诗比兴生态空前兴盛的气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