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3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两晋南北朝时期之史书以僧人传记最为发达,但是其后僧侣传记散佚非常严重。《高僧传》是留存至今的唯一一部较为完整的关于僧侣事迹的综合性质的传记。自从其问世之后,历代对该书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对《高僧传》研究的历史及现状进行回顾,明了其研究中的不足和空缺,对于避免《高僧传》研究中课题的重复撞车,对于《高僧传》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意义都非同小可。  相似文献   
162.
诗谶者,关乎诗之神秘预验之事也。作为中国古代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现象,其完全可上溯至先秦时代。其中,又以《左传》所记尤为典型和特别。《左传》中的诗谶,大致可分为三类:繇辞之谶、歌谣之谶、赋诗之谶。诗谶与原始巫术、宗教思维有关,这三类谶的演化,基本上反映了春秋时期诗谶由宗教世界向人文时代嬗变的痕迹。《左传》中的诗谶,本质上当被看作一种文化叙述策略,其所依据和反映的,正是彼时业已强盛的人文精神。故其诸多之诗谶现象,实为基于礼义德信、民本等思想所作的预验,亦即社会历史经验之显现。  相似文献   
163.
《后水浒传》中以岳飞和杨幺等为代表的英雄类型和小说的结局安排,显示了作者在评判乱世英雄时存在义勇和精忠的两难处境,以及这种英雄观所包含的深刻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4.
苏芃 《图书馆杂志》2006,25(12):74-77
《原本玉篇残卷》保留了大量的古籍书证引文,本文以其中征引《左氏传》为例,尝试探讨这些书证引文的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5.
清人陈尚古著录、茅坤第三子茅镳所作《祁禹传》,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失传的百回巨著。通过文献的考辨可知,其书并未佚失,而是改名为《天缘奇遇》并被收入明代通俗类书之中。探索这一公案的关键在于破解作者利用自己姓名所设之隐谜:茅镳只是茅坤第三子茅贡(后改名国绶)的托名,他因自己姓"茅"之音同于"毛",名"贡"源于《禹贡》,从而利用《百家姓》"祁毛禹狄"的熟语,为小说主人公赋名"祁禹",并以此二字谐音"奇遇";又据《诗经》"德如毛"之句,为祁禹拟字"子",再据《诗经》"车鸾镳"之句,为自己拟"笔名"为"镳"字"右鸾"。此书创作原型当为作者长兄茅翁积,故创作时间应在万历十年(1582)茅翁积瘐死狱中后不久。其创作命意亦源于长兄放浪声伎从而被人构诬以死的悲剧,作品表层的艳遇书写之下,凸显的是茅家试图摆脱茅翁积事件评价窘境的姿态;而其纵情声色的描写对晚明小说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曲折地反映了晚明社会中欲望与伦常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6.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形成我国古代历史著作同时具有很好的文学价值的重要传统,对后世影响很大。文章从思想内容、编纂体例和文学成就三方面,对《左传》作了深入剖析,高度肯定了《左传》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7.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一文中“乞食于野人 ,野人与之块”之“块 ( )”字 ,应训释为“土块”或“一块土” ,而不能如陆宗达、陈桂申两位先生所说的那样 ,将其训释为“土筐”或“草器”。  相似文献   
168.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史传》篇专论史学,对史学源流、史书体裁、史学功用、撰史原则、修史态度、著史方法和步骤等都有精辟见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文,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9.
《毛诗故训传》(以下简称《毛传》)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传注体训诂专著。毛亨注解词语,也串讲文意,涉及到许多语法现象,反映 出西汉初年人们的语法意识和语法观念。本文拟从句法的角度入手分析研究《毛传》,描述汉代初年汉族句式的某些面貌,评说《毛传》对句法的认识所达到的水平,为汉语语法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0.
乔卫平 《教育学报》2006,2(3):93-96,F0003
本文从文献学的角度概述了中国伪书的辨别方法,并以《子夏易传》和《古文尚书》两个伪书公案为例, 说明伪书本身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教育史研究方面的参鉴意义,故而不可一概而废。因此,关注伪书的问题,有助于强化教育史学科的文献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