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49篇
科学研究   26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4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学人史料建设: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史料建设对图书馆学人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需要开展以扎实史料为基础的实证式研究。图书馆学人史料包括基本史料、一手档案史料、口述史料和工具书性史料。作者建议对非图书馆报刊的图书馆学人著述进行整理汇编,新编纸质索引,逐步实现全文数字化,分工协作开展档案史料和口述史料建设,在学术评价制度上鼓励图书馆史料建设。  相似文献   
22.
本钢物资计量网络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型冶金企业中物资计量是企业计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本钢在全面的ERP战略中提出了对计量信息网络的升级改造要求,据此规划了面向公司内外的整体化、网络化的计量信息系统,并首先实施了物资计量网络系统.主要包括本钢计量信息网的总体规划与设计,物资计量网络系统的功能设计、业务处理流程设计和以称量为中心的数据流设计.  相似文献   
23.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把中国传统教育的精义浓缩成千古不衰的训条,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坚实基础。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孔子的为学思想是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学习内容等方面.孔子都有自己高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4.
电子课本在中国大学应用的调查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课本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电子课本首先施于高等教育,以大学生的课本资源存在,然后逐渐向基础教育靠拢;而我国电子课本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实践都是围绕中小学展开,高校电子课本发展研究比较缓慢。高校电子课本发展可以为师生提供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互动学习平台这一全新的学习环境,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又能体现自主与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实践与协作能力。因此,研究电子课本在高校应用面临的问题和可行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华东师范大学利用电子资源使用统计、问卷调查法和焦点小组法对大学生进行的调研和论证,证实电子课本是信息时代教材建设的必然趋势,是未来大学应用的发展潮流,但必须结合我国教育基本国情,关注设计、内容、出版和服务四个维度问题,以促进电子课本在高校中的推广。  相似文献   
25.
26.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机理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原理及主要材料的性能特点,例举了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应用领域,探讨了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7.
新型混凝土材料在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高性能混凝土、活性微粉混凝土、低强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智能混凝土等的性能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应用与发展作了简要的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28.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为促进其双语课程的开展,文章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教材、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探讨,并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29.
新闻舆论监督是一种群众监督的重要形式.当前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存在采访难、取材难、见报难、解决问题难等“难”的问题.为此,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就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创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要提高媒体记者的整体素质,讲究舆论监督技巧,这样才能做好舆论监督工作,让舆论监督真正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30.
《文学概论讲义》是老舍三十年代初教书时写的教材, 他以开放的眼光, 以西方文学理论为参照,指出了中国历代“文说”缺乏科学性。突出地表现在: 论说的主要对象不是“文学”, 而是大而泛之“文”; 主要目的不在“文学”, 而在如何利用“文学”; 论说的态度上有盲目崇古排外倾向, 不太注意语境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