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教育   51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31.
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和王度庐的《鹤惊昆仑》都写身怀血仇的少年,通过"复仇—消解复仇"而成长为一代大侠的故事。尽管金庸成就更高,但是他与前辈作家在观念和美学追求方面都存在性质相同、相似之处。因此,把后者"定性"为"民国旧派"是一个不准确、不科学的概念。应以"多元共生"的现代文学史观取代二元对立的"斗争史观"。  相似文献   
32.
从文化生态保护视角出发,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永春白鹤拳的旅游开发的优势与机遇进行分析,从非遗传承保护与旅游发展双赢角度出发,在今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时应着眼于文化生态保护,充分发挥其发展历史具传奇性、对外联系广泛等优势,充分利用旅游需求转变、非遗保护传承重视等机遇,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做足"文化"文章、适度开发,使旅游业发展与文化生态保护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3.
本文探讨了斯蒂芬·克莱恩诗歌中颜色意象的根源与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克莱恩诗歌中黑白两种颜色意象进行了分析,指出克莱恩是美国意象主义流派的先驱。  相似文献   
34.
鹤拳流传至今已演变为宗鹤、鸣鹤、飞鹤、食鹤、纵鹤等五种流派不同的拳种.文章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不了解福建鹤拳的武术爱好者了解和学习福建鹤拳,对福建鹤拳五种流派技术特点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作初步探讨,以便更好的学习、交流与继承.  相似文献   
35.
36.
物理学是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科技研究的前沿。通常我们认为,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但是20世纪多位绝对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都认为,或早或晚物理学理论大厦的建设终要竣工。出于什么考虑他们有此共识?如果真的如他们认为的这样,那对于人类的理性世界会有什么影响?认真分析和了解这些理论物理学家的相关思想有助于我们思考和解答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37.
詹姆斯.乔伊斯在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创新性地采用了顿悟以及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该两种手法并非简单地以传统的方式从旁观者的视觉角度来描绘人物,而是直接向读者展示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的内心所经历的种种思想及情感变化。鉴于《画像》中顿悟和意识流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作者更为准确地揭示了斯蒂芬隐秘的精神世界,因而有必要在此对于它们各自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以及意义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38.
在乔伊斯的作品中,流亡主题被赋予了重要意义。文章深入挖掘了《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流亡主题原型,认为主人公斯蒂芬.迪达勒斯对流亡生活的选择源自乔伊斯文学传统的流亡母题的继承及他对个人生活经历的回顾与思考,同时乔伊斯对斯蒂芬的流亡故事的构思也成为解读他后续作品的重要原型。流亡主题不仅体现了斯蒂芬的灵魂拯救之路,也昭示了在充满饥饿、战争、贫穷的20世纪初期,流亡已成为艺术家走出迷茫与困惑以求得到的精神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39.
神话原型在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主人公斯蒂芬·代达罗斯(Stephen Dedalus)跟随了圣徒斯蒂芬的名字,同时又跟随了希腊神话中的著名艺术家代达罗斯的姓氏。“斯蒂芬·代达罗斯”是主人公命运的预言,是圣徒斯蒂芬和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原型模式的置换变形,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40.
This paper examines one component of Stephen Mumford’s case for the claim that we should regard sport, art and the aesthetic as more closely connected than has tended to be the cas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work of David Best, in recent years. Mumford’s rejection of what I call ‘the drama argument’ is examined in detail and it is argued that all but one element of his case fails to do the job he envisa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