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28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6583篇
科学研究   4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73篇
综合类   51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6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151篇
  2014年   526篇
  2013年   370篇
  2012年   557篇
  2011年   717篇
  2010年   647篇
  2009年   504篇
  2008年   537篇
  2007年   681篇
  2006年   568篇
  2005年   486篇
  2004年   449篇
  2003年   366篇
  2002年   290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古代文学、古代文论研究领域掀起了一场对“文学自觉”的认识和时间界定的热潮,大部分学者倾向于“文学自觉”成熟于魏晋时期。但从西汉时期统治者对文学的喜爱、提倡以及自身的创作实践与文士的文学创作倾向两个方面来看,西汉时期文学情感意识已经彰显,这种情感意识可视为文学自觉的前奏。  相似文献   
992.
两宋的政治环境影响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刨作题材和风格。同时,文人士大夫诗词也在无形中记录了两宋政治格局、政治事件的变迁。二者共同作用,使宋代咏史诗形成了焦虑忧患、沉浑凝重、好议论翻案、颇具现实性等特色。  相似文献   
993.
"以文为诗"是文学初源的形式特色,比"纯诗"具有更加深厚的传统基础。苏轼巧妙运用"以文为诗"的手法,不仅能保持韵律的要求,而且能充分表达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容,自由奔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另外,苏轼诗歌中"以文为诗"的另一个特色,是诗歌意象的散文化,体现在客观事物主观化和叙说句式中主观意象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94.
清末书院改制与学堂兴起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改制及学堂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社会变革是书院改制,学堂兴起的根本动因;清末书院自身积弊太深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其改制的内在依据。书院改制的两次高潮是19世纪末的戊戌书院改制和20世纪初的新政书院改制。书院改制对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颇多借鉴。  相似文献   
995.
朱国祚是秀水朱氏家族在诗歌创作领域的开山祖师。其诗自抒性情,雅正清婉,不倚傍门户,不因袭前人。折射出淳正本真的士大夫意识,表现了风流儒雅的文人情趣,并以和婉的语言、清旷的意象营造出古典诗歌的一种平正优美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996.
谢榛为明代“后七子”之一,以诗著名嘉靖间,布衣终老。其诗以近体见长,能熔铸变化,较少模拟之习。尤精于五律,功力深厚,法度谨严,句响字稳,气逸调高,在明代诗坛上卓然自立。其议论时政、忧国忧民者深婉多慨、不乏英风侠概,感慨身世、思念故园者则情真笔老、深切感人。但也有不少诗格卑下之作,其弊则在过多依靠技法,从而缺乏鲜明个性和内在风骨。  相似文献   
997.
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唐朝贞观年间突厥可汗阿史那氏助唐平定高昌和焉耆、进讨龟兹、慰抚西域、抗击和攻灭薛延陀、征伐高丽等一系列军事活动,阐明了居于突厥汗国核心种姓的阿史那氏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们今天创造更加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8.
在清代尤其晚近时期,苏南家族的历史教育顺应时代、积极变革,显得十分活跃,在教学方法上也表现出丰富多彩、不拘传统的特点。文章对清代苏南家族历史教育中的激趣诱导、明体为上、讨论商榷、赞赏讽喻、知行结合等教学方法作了探讨,并分析了教学方法变革的原因和内涵。  相似文献   
999.
六朝时期诗与赋的发展状况处于"一种过渡折中状态"。为了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六朝赋家不断地改进作赋的方法,使得赋作逐渐具有了诗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赋作之抒情化,赋作形式之诗化以及赋作修辞格选用之诗化。这使得赋体克服了自身的结构性危机,恢复了生命力,使得其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得以复兴。  相似文献   
1000.
现在台湾地区的客家人绝大部分迁移自清代前中期的粤东地区。在台湾,原籍清代嘉应州地区(即今梅州)的客家人被称为"四县客",而原籍清代陆丰地区的客家人则被称为"海陆客"。"四县客"在台人数较多,势力较大,在全台各地均有分布,受到的关注较多;而"海陆客"人数较少,主要分布于台湾北部的新竹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也偏少。基于笔者在海陆丰地区较长时间田野调查所得民间文献,并结合其他正史文献材料,试图展现清代陆丰客家人迁台的基本情形,以及迁台海陆客家人对台湾的开发与建设做出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