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941篇
科学研究   41篇
体育   48篇
综合类   9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99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214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73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通过调查发现与晋语区毗连的石家庄市区有独立的入声调和入声韵母,并有107个入声字,入声向舒声转化的过程是由旧读向新读逐步过渡,先是入声韵母与舒声韵母合并,然后是入声调和舒声调合并,这是晋语和冀鲁官话过渡地带入声舒化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992.
貌是从事件进行过程中动作的方式和动作者的态度、情绪方面观察事件的。(李如龙1996)它和体不同反映的不是事件进程中某一时点或时段的特征,常常反映着动作主体对事件的感受,可理解为一种状态。本文所描述的原州区回族汉语方言的"貌"有短时貌、尝试貌、反复貌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993.
陈泽平 《中国语文》2012,(1):58-67,96
本文分析闽语福安话的历史音变,福安话韵母的现有面貌大体经过两类音变而形成,首先是以特殊调值推动的以调类为条件的变韵,使得整个语音系统呈现出不合理的结构;然后发生了韵母系统自我调整的自然音变,语音系统又基本恢复平衡。在处理福安话的韵母系统时,不能过度强调它的历史背景,而应在共时平面上进行分析,才能最经济、简洁地说明其音系。  相似文献   
994.
杭州方言作为汉语的一种地方方言,其语音特征与英语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正因为如此,杭州地区的学生学习英语语音时也往往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其方言的影响,或多或少地把杭州方言的发音习惯搬到英语中去,却忽略了两者语音系统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不少发音错误。因此,调查研究杭州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对帮助杭州方言区的学生学会正确的英语发音,提高英语口语和听力水平,增强英语交际能力,都将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995.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令伍子胥建阖闾大城,由此揭开苏州古城的历史序幕。在伍子胥所筑的八大城门中,胥门更富有悲壮的传奇色彩。帮助吴国由弱变强的总设计师伍子胥最终谏死并将头颅悬挂胥门上,令人悲叹不已。  相似文献   
996.
佛教的传入开启了中国的造像艺术,并且逐步从石窟造像走向了泥塑。苏州西园寺罗汉堂、东山紫金庵、甪直镇保圣寺等,其寺院的泥塑罗汉艺术风格各不相同,尤其是圆雕罗汉和壁塑的空间环境的无间融合,融绘画元素于雕塑之中,凸显了江南佛教美术的艺术创作魅力。这也说明了当时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的互动性,这一点对于我们当下的美术创作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997.
苏州古典园林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集诗、书、画、建筑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文化。如果说古典园林是一本书的话,那么,园林标识就是一种“文化标签”,游客能从中很快解读到相关的内容要点,找到相应的文化信息。苏州古典园林应在做到标识设计艺术化的同时,进而实现艺术设计环境化,在标识造型、色彩、环境和生态等层面上均要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998.
梗摄入声字的ヤ类音形成于日本平安朝时期,它与闽南方言泉州音的iak韵之间存在着相当整齐的对应关系。并且,ヤ类音在传承六朝时期金陵雅音方面的演变途径也与泉州音的iak韵相同。由此可见,泉州音的iak韵可能是梗摄入声字ヤ类音由来的原音依据。  相似文献   
999.
汉语方言中有许多生动的词汇,同时也保留着不少词的古音古义。使用方言的人知其义而未必知其本源,当然对有些字和词语的写法也就无从谈起。为此,选取山西平遥方言中的几例字和词语进行考释,以求知其然,亦能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000.
220个常用入声字在泗洪三种地方话中的读音检验发现,泗洪方言因受普通话和周边中原官话势力影响,过渡性质明显,原有江淮官话特点正在消失.这种过渡性质与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