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66篇
教育   1824篇
科学研究   1374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91篇
综合类   68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34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310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237篇
  2009年   300篇
  2008年   292篇
  2007年   268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从技术接受的角度研究教师网络教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高校教师网络教学行为现状,以技术接受模型(TAM3)为基础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提出研究假设,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网络教学行为意向有积极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有积极正向影响;系统实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和网络教学行为意向有积极正向影响;主观规范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有积极正向影响;技术复杂性对感知易用性和网络教学行为意向有积极正向影响;网络教学经验对高校教师网络教学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网络教学动机对高校教师网络教学行为意向影响不显著。最后,从改善网络教学环境与条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教师网络教学行为价值意向等几方面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992.
科创飞地是飞地经济模式的延伸和创新,具有区位特殊性、功能叠加性和运作方式特殊性的特点。本文分析科创飞地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后的运行机理及其对创新网络的影响,并以浙江省新昌县的科创飞地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科创飞地是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嵌入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之后,通过多重功能叠加组合降低了创新搜索成本、提高创新协同精准性,改变区域协同创新空间互动机理,提升网络运行效率和传导效应,为科技创新资源相对弱势地区开展科技创新提供良好途径。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结合产业类型、企业需求等在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地区建立科创飞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管理运营科创飞地中的决定性作用、搭建从创新孵化到产业化的链式服务平台以及建立科创飞地政策支撑体系等建议,为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为促进和发挥中原城市群创新协同效应,打造高水平城市群,基于产业复杂网络视角提出赋权区域产业技术流树(RITFT)模型,并基于RITFT对中原地区的产业技术扩散结构机制与创新协同效应进行研究.首先提出区域产业技术相关度测量系数,在产业技术流网络(ITFN)基础上提出RITFT建模原理及方法,构建中原地区RITFT,并从干流、支流等产业技术流分布特征上揭示中原城市群产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核心结构机制;进一步基于对个体产业承载、中介与扩散的基础效应和技术外溢、吸收强度与乘数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对中原城市群创新协同效应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中原城市整体技术扩散协作效率较高,产业创新存在省内大协同、区域内小协同及空间支撑互补性强等特征.最后提出中原城市群应不断强化区域创新政策供给、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以综合科技服务平台为支撑建立新型的产业创新治理体系,打造区域高效的创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94.
Given the serious issues caused by privacy leakage, Privacy by Design (PbD) is gaining the attention of professionals as a new privacy protection paradigm with enormous potential. This study proposes a UTAUT-based integrated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system (IS) engineers, and explores the determinants of PbD implement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bD and privacy protection measures relay heavily on IS engineers. However, there is a paucity of research exploring IS engineers’ acceptance of PbD, particularly research that considers engineers’ individualized factors and personal attitudes. Empirical data collected from 261 IS engineers in China demonstrate the rationality of proposed model and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conceptual construct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S engineers’ attitude towards PbD implementation significantly impacts both their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their implementing behavior. IS engineers’ awareness of PbD is a predictor of their effort and performance expectancies, and intention to implement; IS engineers’ effort and performance expectancies concerning PbD usage have significantly impact on their attitude towards PbD. This study reveals the factors that motivate IS engineers to implement PbD into their workflow and proposes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IS engineers’ attitude towards PbD usage is the key factor for PbD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995.
mHealth applications (MHA) have recently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from various stakeholders as they are indeed important means to enhance users’ subjective well-being. While prior research has mainly focused on intention or adoption phase, little work has empirically examined the post-adoption effects of MHA with scarce attention given to the well-being outcome. Actual users are likely to conceive the values of MHA based mainly on their direct experience with it. In this paper, the dimensions of users’ technology readiness are regarded as major impetuses for perceived utilitarian and hedonic values, which in turn influence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MHA users. The proposed readiness-value model is analyzed using survey data collected from 731 users of MHA.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model significantly predicts users’ subjective well-being considering that utilitarian value is more important for male users, whereas hedonic value has a more salient effect for female users. It also reveals that enablers of technology readiness (i.e., innovativeness and optimism) exert a stronger influence than that of inhibitors (i.e., discomfort and insecurity) on the perceived values of MHA. These results have essential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996.
语义Web强调对网络资源附加可供机器理解和处理的语义信息,使人与电脑之间更好地协同工作,同时也使资源的大规模重用和自动化处理成为可能。近年来,随着语Y,.Web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e—Learning平台(适应性学习系统、智能导师系统、语义化知识社区等)纷纷尝试引入语义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的学习服务。学习元平台(LCS)基于语义化组织的学习资源,应用语义Web体系框架中的本体技术和推理技术,构建了包含OntologyAPI层、语义层、标注层和推理层的语义技术框架。依托该框架,LCS分别在学习资源的有序进化控制、学习资源的动态语义关联、学习资源的动态语义聚合、学习资源的适应性推荐、学习资源的语义化检索以及社会认知网络的动态构建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实现从资源的语义化组织到具有更强智能性和个性化的高级应用服务。这些应用实践表明,将语义技术在e-Learning系统中推广应用,需要积极引入外部开放、成熟的本体和更多高级应用服务,集成具有较强针对性和运行效率的推理机,在人工标注和自动标注相结合的基础上,关注资源和用户的语义化表征,重视情境模型的设计和情境本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997.
视频作为一种教育数字媒体,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视频运用于教师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微格教学、交互分析、建模专家教学、基于视频案例的研究、超媒体项目5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基于教学理论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在不同阶段视频资源的教育应用是并行兼用的。基于"跨越式优秀课例资源网"的调研发现,当前视频资源的教育应用存在视频内容粗加工、视频支持技术单薄和视频资源应用范畴有限三大典型问题,不利于教师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学科领域的深入发展。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设备广泛普及的信息时代,技术的助力为视频资源的教育创新应用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也为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能途径。回顾和审视当前国内外有关教育视频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技术及项目,可以发现,教育视频资源应从内容开发、活动设计、交互技术、语义技术、应用机制5个方面进行纵深发展,从而实现教师的深度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协作学习,并促进教育视频研究的螺旋式发展。  相似文献   
998.
教学研究的技术转向不仅指教学研究中技术问题的显性化,更是指教学研究中技术思维的意识形态化,最终将会引起教学研究的范式变迁。长期以来,由于理论传统对技术的排斥、技术本身的自我隐蔽,以及人们对物质技术的偏爱,使得技术主题在教育理论中一直处于历史性缺席状态。现代教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变革了传统教育理论赖以成立的基础,为教学研究的技术转向提供了实践基础。而学习科学凭借其跨学科与综合研究、以设计研究为研究方法论的优势迅速崛起,为技术走进教学研究指明了可行之路。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科中最具活力的学科,将成为教育学研究技术问题最为可靠的倚重者。教育技术学应在培育技术时代的教育哲学与建设教育的临床学两个方面做出建树,因为技术时代的教育哲学将为教育变革提供理论的指引,而教育临床学又为技术思维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入口。教育技术学可以借此逐步提升自己在教育学中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999.
2012年以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在商业炒作和网络媒体的助推之下,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但这种热度与关注却缺乏深度的学术审视。事实上,从历史的纵深来看,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并不是新鲜事物,它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发展的新阶段,是开放教育与在线教育整合在一起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一种新教育形态。MOOC作为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之一,从学科的层面来看,要使其从“公共话题”转向“学术问题”,首先必须要摆脱“预设立场”的枷锁,摒弃对技术的盲目乐观,在对实践的反思中推动学科不断走向深入;其次在研究上要卸下背负的沉重包袱,理性地确定有限的学科目标,杜绝好高骛远之念,踏踏实实耕好教育技术的田地。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走向成熟理性之路。  相似文献   
1000.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肩负着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重任,针对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尝试把翻转课堂应用于公共课实践教学中,构建对应的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证分析,以此检验翻转课堂对公共课实践教学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而分析翻转课堂在公共课实践教学的优势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