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43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金代中叶文学创作倾向多崇尚魏晋文人的高情远韵,陶渊明的人格与诗歌对此时期文坛影响最大。作为金中叶文坛领袖的党怀英,其诗在诗境的营造上、审美意象的选择上以及语言风格上接受并承继了陶诗的文学风格及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2.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一名语言艺术家,他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善于采用语用策略,其语用策略体现在语码策略、风格策略和修辞策略等方面。成功的语用策略为其教育思想的传扬,教育改革、社会改革理想的实现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对陶行知语言文字观、语言风格、语用策略等的研究,是陶研工作向广度推进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3.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陶行知健身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倡扬健身的目的,是为了造成健全的公民和健康的民族。运动锻炼、养护、卫生预防、营养及休息是其健身的主要内容与手段。陶行知健身思想具有对象的普遍性、作用的基础性、实施的可行性、思想的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4.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已成为国际共识,国外的创业教育上世纪70年代业已开展;我国亦把创业教育列为教改的主攻方向;举办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需要大家做出认真思考,要寻找理论依据,做出整体设计,用陶行知的创造观点和生活教育理念指导当代的创业教育,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135.
现代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对考试的基本观点以及对考试目的、内容和形式的独到见解为高校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启示。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与高校现行考试制度现状的矛盾与反差,凸显了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只有从考试目标、考试内容、考试形式、考试制度等方面全面推进传统的应试教育考试制度改革,才能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考试体系。  相似文献   
136.
从陶渊明对酒的特别爱好中,我们可以把住诗人精神之脉,感受其心魂脉动。在对酒的爱好中饱含着他极其强烈的生命意识,这一意识的形成主要由于不同寻常的出身导致的心理上的压力、所处时代的风云际会对其心灵世界的投射以及自身的坎坷经历对心路历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7.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强调教与学要立足于实际和实践,学用结合。高职教育在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时应充分借鉴这一思想,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和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综合能力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8.
重庆育才学校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愿意被收编为国民政府的公立学校,这样办学资金和物资的募集就成为一项维持学校生命线的紧迫工作。陶行知先生利用自己广泛的社会关系,从不同的渠道募集资金和物资,同时也发动育才师生努力生产、演出以图自救,并对募集到的资金和物资进行严格管理。这些活动不仅使育才获得了赖以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也锻炼了育才师生的能力,成为生活教育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39.
陶行知健身思想的目的是为了造就身心健全的人,研究和借鉴他的健身思想,在我国学校体育改革迅速发展的今天,对我国目前“工学结合”、“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职校办学模式下更新体育课程理念、发挥职校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本文从职校体育课程应立足“健康第一”、贯彻“终身体育”、构建“健康堡垒”三个方面阐述了陶行知体育观对更新新时代背景下职校体育课程理念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0.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中国化特色。他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离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