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1篇
体育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21.
《宋书》、《晋书》、《南史》等史书皆有陶渊明"不解音声"、"性不解音"的记载,但从其诗文作品看,陶氏是精通音乐的,尤其是古琴艺术。对此矛盾,历来治陶者的解释是史书有误。本文则从道教音乐出发,指出陶渊明所不解的是灵宝"玉音"。易言之,陶渊明精通的是世俗琴乐,而非宗教音乐。  相似文献   
22.
苏轼有百余篇和陶诗传世,此外还有不少和陶词与和陶文。这些作品记载着两位"萧条异代"伟大诗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相近的创作缘由、类似的风格特征和相同的写作目的,使苏轼的三种和陶之作呈现一些共同的特征。但由于文体特征、作者创作态度等方面的不同,三种和陶之作各有特色:诗庄整、词素丽、文随性。  相似文献   
23.
选取新世纪10年(2000-2009)陶研71部著作做为研究对象,分"传记类""文集读本类""工具书""陶研之研究""专著研究类"和"陶行知教育思想实践类"等6个主题对10年来的陶研著作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把握新世纪10年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基本走向,认清其理论研讨的新进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24.
陶渊明与道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大诗人中一位富有思想深度的作家。就其基本思想而言,传统的观点主要有两种道家说和儒家说。陶渊明出仕、隐居、躬耕、读书、作诗的生活历程、具体诗文作品以及陶渊明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综合分析说明,无论是人生态度、生活方式,还是诗文创作,审美情绪,道家思想对陶渊明更带有根本性的影响,陶渊明的任与隐都不类于儒家而近于道家,老庄哲学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25.
序跋是谱牒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往往在一部谱牒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自元代始,邀请著名学者、政界人士作谱序的风气日益盛行。清代中叶以经世致用闻名于世的封疆大吏陶澍就曾先后为26部族谱作过序。陶澍谱序内容丰富,剖析这些谱序,有利于我们了解陶谢的谱学思想并认识其谱序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6.
论陶行知教育观念的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超前性的现代观念。一是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强调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将教育建立在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二是主张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要面向工农群众,各民族之间的教育平等,教学及教学管理民主化。三是提倡现代师德观念,包括献身教育,追求真理,创造革身作则、团结协作等内容,陶行知的上述思想,对于当前我国教育顺利实现由“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27.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做合一”的内涵、国内外的工学结合实践比较、工学结合教育理论阐述和工学结合教育实践个案等方面,分析得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工学结合理念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具有传承关系,并且具有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8.
张謇、黄炎培、陶行知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极为重视。他们在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培养学生良好公民素质、社会国家意识等德育目标,涵盖个人品德修养、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德育内容。他们强调道德常规教育、文化熏陶、实践磨练和自治教育的德育方法,对当前我国的德育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9.
分析魏晋与唐两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可以看出陶渊明和白居易二人在相同题材的创作上各有其本时代的特点,前者重视物质之外的精神世界,后者重视物质本身及感官享受。  相似文献   
30.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较大的时代价值。师德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高校办学事业科学健康发展。应积极运用陶行知师德思想指导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建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为高校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提高师德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