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1篇
体育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魏晋时代玄学之风盛行 ,生活在晋宋的陶渊明 ,其人生观和诗歌创作深受此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委运乘化”与随机的审美创作方式 ,“复得返自然”与心灵回归的物我一体 ,“得意忘言”与意象的象征意蕴  相似文献   
92.
陶潜与苏轼因所处时代背景、个性经历、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不同,其心态也有很大差别,集中体现为自得与自适的不同。四个角度来比较两:(1)自我意识与理性精神;(2)悲与乐:生命体验与人生感悟;(3)境与通达;(4)避世与入世。  相似文献   
93.
钱钟书先生讲 ,“渊明文名 ,至宋而极” ,但在唐代 ,陶渊明的地位已经得到了确立。陶渊明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任真率性、高雅俊爽、追求理想的气节和品质与唐代士人的审美情趣相契合 ;与唐代弘丽富艳、深雅丽的时代风尚相关 ,唐人普遍视桃花源为仙境 ,这又直观地显现出了唐人独特的诗学个性。此外 ,陶诗的艺术精神及其审美特征也引起了唐代不少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94.
本文探索了近代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结合我国国情创办平民教育所走的教育救国发展道路,以及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5.
陶行知在杜威“从做中学”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经过两次认识上的飞跃,创造性地提出并充分论证了著名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方法。当前,在职业教育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一要在课程设置上遵循“按事施教”的原则,二要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96.
该文记述了饶宗颐与叶恭绰的相识与交往,在相交过程中,饶宗颐从有志于乡邦文献的才子得以逐步迈向主流学术。而这一段宝贵经历,无疑为他以后从事词籍、词目、词乐、词律以及中国音乐史、中国音乐与宗教之关系的研究,奠定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开端。  相似文献   
97.
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近30年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秉承生活教育恩想精髓的生活德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为中国近现代德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系统地认识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有益于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超越知性德育,构建生活德育。  相似文献   
98.
《黄庭经》侧重述说了与人体之外的道教诸神体系相对应,在人体内部,包括在"黄庭"中,也存在着诸神体系,这就是"身神"。在宋元明时期内丹学越来越"火"的条件下,它逐步演变成了"丹书",并且逐渐演变成了茅山宗首要经典。《西游记》第一回中的有关描写,不仅是把《黄庭经》作为茅山宗首要经典看待的,而且也是把它作为茅山的独有标志来隐示的。这正是《西游记》第一回以之隐示最终定稿人居于茅山的关键原因。如果说,《西游记》所标"华阳洞天主人校",已经比较明显地暗示了《西游记》最终定稿人居于"华阳洞天"即江苏茅山,那么,《西游记》第一回对《黄庭经》的描写,则进一步暗示了它的最终定稿人居于江苏茅山。《西游记》第一回中的"菩提祖师"形象,也包含着"茅山宗"祖师陶弘景的若干"影像元素"。  相似文献   
99.
生命主题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关注的重镇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对古人伤悼文学的考察,探究其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永嘉南渡以后,正始玄学引发了士子文人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崇尚,山水审美意识的萌动和勃兴消解了东晋士人对生命探寻的困惑和焦虑。他们在山水田园的描摹和亲近中,发现了个体生命的真性情。陶渊明是东晋文学的杰出代表,其《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等祭文体现出的生命状态和人生态度,已经不同于西晋士人对生命的感性体验与忧患,而是站在了一定的理性高度上,更具有哲理意味和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100.
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学生,对杜威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批判地继承了其理论框架和视角维度,而且在思想内容上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实践经验和个人体悟,实现了对杜威先生教育思想的超越。他的这种不迷信权威、善于转化、批判继承、敢于超越的学术态度和精神,给中国学人尤其是教育学人在对待外国思想理论的态度上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