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864篇
科学研究   23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5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本文通过解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何荣汉的陶研新著,在回顾陶行知认信问题研究史的同时,试图说明什么是陶行知研究中的“跨文化视角”,以及它是如何助成人们摆脱长久以来在陶行知是“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等一系列信仰认知问题上的纠结的。  相似文献   
132.
曾经被毛泽东誉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在1950年仍被<人民教育>称为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者之一.但是随着对<武训传>和武训批评的深入,武训精神的倡导者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遭到质疑.以陶行知的学生为代表的一批教育界的高层领导不得不重新评价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他们认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阶级属性是小资产阶级的,陶行知是深受实用主义影响的,他的教育思想是改良主义的,陶行知是教育救国论者.这样,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新中国就失去了应有的地位.这是造成新中国教育事业曲折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3.
王维、陶渊明的创作在其前后划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别不仅反映了他们人生道路的转变,更是他们人生哲学发生巨大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4.
通过对陶渊明拜迎长官的情况和其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的考证,得出陶渊明彭泽辞官是其自身清高的性格受不了繁忙琐屑的官场事务的羁绊和受两晋时期隐逸思想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5.
李商隐得罪令狐绹的原因,旧说多归结于牛、李党争。本作认为此事无关乎党争,是李商隐就婚于王茂元家的结果。李商隐与令狐家之女有恋情,就在令狐家准备招其为婿时,他却与王茂元之女结婚了,因此导致令狐绹对其积怨难释。本还从另外的角度对李商隐的某些诗进行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6.
西方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主客对立、感性与理性相分裂,从古希腊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开始,思想家们就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自由就在于征服自然,与此同时,人们也陷入了困境.而中国古代哲人的思维方式则是主客不分,感性理性混杂,他们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对解决因科学主义的泛滥而导致的人类困境,无疑提供了某些思想素材.故二者在天人观上的观点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7.
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而道最根本的性质是“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落实到社会问题上,最好的治国之道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无以为”与“无不为”应该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老子对儒家的仁、义、礼等作了评论和批判。在当时人们特别是统治者太“有为”的情况下,老子的这一思想有着解毒剂的作用,但它也容易招致误解,而且这一思想本身也并非无可挑剔。  相似文献   
138.
黄庭坚诗宗杜甫似已成定论,但黄庭坚在师法杜诗的同时,对陶渊明亦有一种承传关系。通过山谷对陶诗的爱好与仰慕、山谷与渊明诗歌理论及诗歌本身之比较、可以论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39.
杜威和陶行知在反对传统儿童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并形成了他们各自的儿童教育观点,其核心是尊重儿童,解放儿童,儿童教育与生活和社会相联系。二者的儿童教育观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本文主要是对二者的儿童教育观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40.
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观念,与其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韩愈在对传统“礼乐观”革新中,重建了“道统”,提出了根据才能学识、道德性情来选拔人才的标准,把寒族士人的仕进要求作为“道”的一项重要内容,恢复了穷苦怨刺之言的正统地位。这就为他在文学上提出“不平则鸣”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