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37篇
科学研究   82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51.
毒品滥用已成为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毒品犯罪给全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作者对当前毒品犯罪的特点和危害作了初步介绍,尤其着重对冰毒的危害作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预防毒品犯罪的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52.
采用对低分子量壳聚糖经十六烷基改性的方法制得纳米微球 ,所得微球粒径主要分布在 10 0nm左右 .其红外谱图表明 ,烷基的取代主要发生在壳聚糖的氨基上 .以扑热息痛为模型药物在磷酸缓冲液 (pH =7.4)中进行了体外释放研究 ,结果表明 ,随着取代度的增加 ,扑热息痛在磷酸缓冲溶液中达到平衡时的浓度降低 ,降低投料量 ,可有效地降低药物释放的平衡浓度 .  相似文献   
53.
设计了强化训练导致疲劳的大鼠模型,用形态计量学方法,分析了运动疲劳状态下,大鼠心室肌线粒体和肌原纤维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应用理气扶正中药复方对改善运动性疲劳的作用。结果表明:理气、扶正类中药“体复康”能有效地改善心肌的供血和供氧功能,并有效地减少运动应激对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54.
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防治疾病、保障健康、延缓生命。临床上为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往往采取联合用药,若联合用药不当,不仅给病人造成经济上的浪费,也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反应,危害健康,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这种现象在基层医院尤为突出。因此,必须明确合理用药的意义、必要性及应用原则,方可做到科学配伍,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55.
为了制备抗环丙沙星单克隆抗体,首先采用碳二亚胺法合成了环丙沙星与载体蛋白偶联的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效价最高的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HAT培养基筛选,有限稀释法克隆化,获得1株稳定分泌抗环丙沙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检测结果显示,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目平均102条,培养上清的效价为1:1.28×10^3,单抗腹水效价达1:1.024×10^6,IC50为68.31ng/mL,属于IgM型,轻链kappa,CI—ELISA法显示单抗对环丙沙星有高度的选择性,提示获得的单抗可望用于环丙沙星残留物的免疫化学检测。  相似文献   
56.
纳米粒给药载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米给药系统在实现药物靶向给药,缓释控释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因而成为近年来药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介绍了纳米粒的主要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并对纳米粒主动靶向修饰的手段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57.
58.
综述了近年来在药物残留分析中应用的一些基于生物学原理的检测技术,包括免疫分析法、生物传感器法、生物芯片技术和活体生物分析技术等,具体介绍了每种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其在药物残留检测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59.
给药特征类医药用途发明的可专利性争议在医药用途发明可专利性争议中最为复杂.为疏浚该类发明新颖性、创造性难题,应着重完善新颖性判断中的"制药过程""限定作用"解释,客观化、明确化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合理预期标准.法释义学上的灰色地带决定可专利性的承认与否应主要取决于各方案绩效结果.考虑到我国目前以仿制药企业为主,还不宜承认给...  相似文献   
60.
We examine the argumentative structure of Hwang et al.’s (2004) paper about human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SCNT, or ‘therapeutic cloning’), contrasted with four Journalistic Reported Versions (JRV) of it, and with students’ summaries of one JRV. As the evaluation of evidence is one of the critical features of argumentation (Jiménez-Aleixandre 2008),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the use of evidence, drawing from instruments to analyze written argumentation (Kelly et al. 2008) and from studies about the structure of empirical research reports (Swales 2001). The objectives are: 1) To examine the use of evidence and the argumentative structure of Hwang et al.’s Science, 303: 1669–1674 (2004) original paper in terms of the criteria: a) pertinence of the evidence presented to the claims; b) sufficiency of the evidence for the purpose of supporting the claims; and c) coordination of the evidence across epistemic levels. 2) To explore how the structure of Hwang’s paper translates into the JRV and into university students’ perceptions about the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claims. The argumentative structure of Hwang’s paper is such that its apparently ostensible main claim about NT constitutes a justification for a second claim about its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for which no evidence is offered. However, this second claim receives prominent treatment in the JRV and in the students’ summaries. Implications for promoting critical reading in the classroom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