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98篇
科学研究   43篇
各国文化   17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伟大的改革精神。改革精神是一场思想大解放的精神,是尊重现实、实事求是、勇于寻求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精神,是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积极探索、敢闯敢干的精神,是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不甘落后的精神,是继承传统、顺应世界潮流、面向未来发展的精神。伟大的改革精神是贯穿在邓小平理论之中的一条红线,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正是有了伟大的改革精神,我国的改革开放才能顺利向前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取得新成就  相似文献   
122.
123.
建立教育治理体系的根本问题是实现教育的"管办评"分离,而"管办评"分离的核心在于明确"管""办""评"的职能,处理好"管"与"评"的关系。文章在介绍了国内外教育评估中"管办评"分离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实现"管"与"评"分离的困难;根据协商治理理论探讨了"管"与"评"体系在运行中的机制。同时,根据在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中期评估工作介绍了落实"管"与"评"独立运行的具体做法,并对其路径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24.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the Singaporean Chinese director, Yi Shui, created a Malayanized Chinese-language cinema during the 1950s and 1960s, and offers a retrospective of the way people in Malaya and Singapore framed their nation-building discourse in terms of anti-colonialism and anti-imperialism after the Bandung Conference in 1955.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the term huayu dianying (Chinese-language cinema) was not first used in the 1990s by scholars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but that its origins can be traced to Singapore and Malaya in the 1950s where Yi Shui promoted Malayanized Chinese-language cinema in the Nanyang Siang Pau. This earlier use of the term “Chinese-language cinema” overlaps with its current academic usage, including films in Mandarin and Chinese dialects. In 1959, Yi Shui’s essays were collected in On Issues of the Malayanization of Chinese-Language Cinema. Yi Shui also directed several Malayanized Chinese-language films. This article analyzes his “Chinese language cinema” film practice by examining the discourses surrounding the “Malayanization of Chinese-language cinema” in order to show that his semi-documentary Lion City and the melodrama Black Gold attempted to mediate the misunderstandings rooted in the national boundaries and politics of various dialect groups through a “multi-lingual symbiosis” of Chinese languages.  相似文献   
125.
我国老年大学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佳  陈瑶 《成人教育》2007,(7):73-74
我国老年大学发展历程虽然短暂,但二十多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与欣慰。作者对我国老年大学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了解,归纳了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问题,最后对其发展策略提出几点见解,并从宏观的角度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6.
“朦胧诗”向“第三代诗歌”的转型,揭示了新时期“大我”的诗歌主体被放逐的命运,开始了“自我”的消隐和萎缩的心路历程,从另一方面回到生命本体,展现了对平凡生命的认同。然而,在“第三代诗歌”建立起迥异于“朦胧诗”的话语方式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它具有了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逐步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土地使用权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它对农业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基本条件;家庭承包责任制导致人民公社解体,村民自治应运而生;农村改革引起的社会大变动,深刻地改变了农民传统的思想观念。尽管家庭承包责任制也有其自身局限性,但仍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目前,必须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  相似文献   
128.
普鲁斯特对波德莱尔的评述与推崇引发我们思考两人之间的关系。从波德莱尔到普鲁斯特,是从第二帝国到第三共和国的时代变迁,他们是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呈现出复杂的一面。两人来自资产阶级,分属于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政治要求、阶层利益和时代境况的区别导致了他们写作艺术的不同走向。他们的书写见证了十九世纪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路途。本文旨在将文学话语同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结合加以考察,抽取出书写艺术与主体阶级属性的关联,探求资本时代的背景是如何诉诸两位作者的美学探索和政治旨趣。  相似文献   
129.
自"第二国际"破产以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分裂为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两大主流运动。"三个代表"所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者的现代化形式,当代"第三条道路"所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是后者的当代形态。二者能否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摈弃前嫌,互为模式,求同存异,不仅关系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未来,更关系到人类的未来。而要真正做到求同存异,就必须求"社会主义"之"大同",存"民主"和"专政"之"大异"。  相似文献   
130.
新时期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高度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肯定邓小平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贡献,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起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