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教育   5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日本东福寺写本《参天台五台山记》中"坏"字,不应校勘为"坯"、"壞",而应校勘为"杯",义为小艇。  相似文献   
42.
天台山落叶阔叶林植物种类丰富,科属组成分散,据样地调查统计,有维管植物74科,190属,276种,群落各样地间的相似系数除沟谷3样地有较高的相似性外,其余各样地的相似系数均较低,群落垂直结构较复杂,地上成层明显,样地内多数优势种群缺少更新幼苗,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43.
从天台宗教派的历史渊源出发,用吏实理出了五台山天台宗的发展与兴盛,多是得力于河南籍的天台宗高僧的弘法论道,二者之问相互吸收,最终大大推动了五台山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44.
天台山文化是我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既是台州儒家文化的主要交融点,又是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和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的发祥地,呈现出一种佛道长期并存、三教互融的、比较独特的复合型名山文化格局。顾欢、智顗、司马承祯、张伯端、朱熹等代表性人物对天台山儒释道文化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近十几年对天台山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45.
弥勒信仰,自印度传入中国,佛经说他受记于佛,留住世间为后人决疑;弥勒为未来佛,久后从兜率天下生人间,建立美好世界。魏晋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因此在僧侣与王室间普遍流行。后来,民间起义利用弥勒下生建立美好社会的信条,引发了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和严厉政策;再加上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宗派的兴起,它们运用判教的方式,断定弥陀信仰优于弥勒信仰。从此弥陀信仰普遍流布,弥勒信仰淡出佛教史。从现存的资料看,天台智顗弥勒信仰的思想轨迹正好与以上的历史进程相吻合。  相似文献   
46.
浙东天台山取义于此山上应天上台星,故而得名。因其山为台州之镇山,向被视为台州之象徵,台州即以此山而得名,故自初唐以降长期被用于代称台州。宋朝初年改始丰县名为天台县。但是此后仍然以天台作为台州之通称。古人交际多喜用代称等手法称地望,以构成含蓄蕴藉之表达效果,今人解读古代文献多有误解通称台州之天台为天台县之天台,应从把握其来历与交际习惯入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7.
《天台集》是有关天台山的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送别诗在该总集中占有较突出的比例。从《天台集》所收送别诗可以看出天台山文化在唐宋时期的主要传播者是帝王、僧道和文人,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帝王提倡、僧道游方、文人与僧道交游、文人游览,正是这四种传播方式的合力推动天台山文化走向繁荣。因此,以传播学的角度观之,《天台集》所收送别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作用,有助于我们了解天台山文化在唐宋时期的发展与传播状况。  相似文献   
48.
以分布在天台山的木荷为研究对象,对本荷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木荷种群大小级结构除Q_1、Q_2外,其余均为Ⅰ级幼苗最多.Ⅱ级幼树次之,Ⅴ级大树最少。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Q_1、Q_2种群年龄结构由增长型趋向稳定型。高度级结构以0-2m的个体最多,占总数的74.61%;2-4m的个体次之,占总数的9.72%;最高高度不超过22m。本荷整个种群分布格局呈集群分布。Ⅰ级幼苗、Ⅱ级幼树、Ⅲ级小树、Ⅳ级中树均呈集群分布.Ⅴ级大树有均匀分布的趋势。  相似文献   
49.
天台山以很早崛起的海上名山文化著称于世。其幽秀神奇的自然景色和附丽于其中的人文景观、名胜遗迹、人物传奇,称誉中华古文明。天台山学者们的治学精神和方法,有着鲜明的学派特色,并在儒学、佛学、道学、山水文学、生化药物学、茶道学、武术学等方面展示出辉煌成就,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独特的创造和重要的地位,并对东亚各国文化演变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0.
天台山以很早崛起的海上名山文化著称于世。其幽秀神奇的自然景色和附丽于其中的人文景观、名胜遗迹、人物传奇,称誉中华古文明。天台山学者们的治学精神和方法,有着鲜明的学派特色,并在儒学、佛学、道学、山水文学、生化药物学、茶道学、武术学等方面展示出辉煌成就,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独特的创造和重要的地位,并对东亚各国文化演变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