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1篇
教育   274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3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中国历史上,疏广、疏受功遂身退的事迹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别树一帜、影响深远的杰出诗人,学陶是一种延续千年的文学现象,由苏轼开创的追和陶诗的风气,又一直延续到清代.文章以陶渊明《咏二疏》和历代追和的部分诗作为例,探讨历史人物影响和文学作品传播之间的某种规律.  相似文献   
82.
余宏模作为贵州毕节余氏彝族土司后代、学者型诗人,秉承家族先贤传统,业余时间坚持不懈地写作传统诗歌,并取得了突出成就,产生了较大影响。余宏模诗歌分为五类,主要特色是:丰富的生活内涵与积极的人生态度;厚实的文化底蕴和突出的学理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及独特的地域呈现;华美与质朴并重的语言风格;不以律害意的诗学倾向。  相似文献   
83.
苏轼诗歌对整个金代文学影响颇深,文人作诗"大旨不出苏黄之外"。金元之际,"遗山接眉山",一代宗匠元好问在肯定苏轼诗歌的卓越成就之余,对其"俳谐怒骂""为风俗所移"之弊进行了指正。他的作品在诗风、诗理、诗句三方面表现出对苏诗的自觉承传,并通过复归传统雅正格调、革新长篇歌行体裁、注入历史反思精神完成对苏诗的发展,从而诠释了《论诗三十首》中雄浑、雅正、自然、创新等诗学主张,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84.
本文以实际例子主要探讨17.18世纪维吾尔古典文学中占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巴巴热依木麦西来甫诗歌中体现的“万物非主,唯有真主”观点。  相似文献   
85.
寿词作为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应用文体,受到形式、内容和对象的限制,决定了其庸俗的一面。北宋词人晏殊有30余首寿词,虽不能避免寿词本身的局限性,但是晏殊以其极高的才情和敏锐的洞察力,使其寿词带有独特、创新的一面,主要表现为在寿妻词中流露的真挚情感,以乐景衬哀情,善用秋景作陪衬的写作手法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6.
九叶诗派在充分借鉴中西意象理论,并且有机结合本国新诗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诗歌美学观念的核心应当是“意象”。他们认为意象是思想和情感互为表里的凝合,并就意象与人类潜意识、意象与意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九叶诗派根据意象发展的精神特点,将意象的发展归纳为自觉意象、悟性意象和凝合意象三个阶段,并对意象运动的二种范式及其动力来源作了详细阐释。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诗坛,九叶诗派的意象理论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87.
黄庭坚的词史地位是在其词传播接受的历史进程中逐步确立的。两宋不同时期不同传播方式共同促进了黄庭坚词的广泛流传:北宋时期,词人作词主要用于宴饮场合,配乐而歌,黄庭坚的词作通过歌妓传唱而名震一时,时人对其词的品评也多从本色当行、声律谐美方面评点;南宋时期,词这种文体成为走上纯文本的案头文学,黄庭坚的词作经词集刊刻、词选择录和词话点评而传播久远。  相似文献   
88.
白居易在其《长恨歌》中要表达的主题和流露出的情愫究竞包含了什么样的复杂因素,这是千年来争议不休的一个谜团。正如诸多文学家内心感觉或明确表白的那样,似乎诗人自己也无法去诠释内心种种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交织。这是由创作者因种种自身因素相互作用而共同构筑的一个心理“场”演绎的结果。本文企图从一孔窥视《长恨歌》所包含的白居易的人格结构。  相似文献   
89.
陈敬容是九叶诗派著名的女诗人。她的一生曲折不平,但她在苦难面前没有低头,一生与诗为伴,用诗来记载苦难生活和情感历程,同时努力地超越自己,诗风不断发生变化。《山与海》是诗人诗艺成熟期的作品,抒写了作者晚年容纳苦难的广阔胸怀,诗中的象征手法和音乐性成为作者执着于生命苦难的载体。  相似文献   
90.
黄庭坚诗及诗论对宋诗乃至明清诗的影响极大,但历代褒贬不一,该文试对黄庭坚诗的内容和形式及其诗论作一分析,指出其形成缘由、特点及其影响,以重新认识其诗坛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