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教育   88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陈独秀为何抨击"桐城派",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承接了晚清民初对"桐城派"批评与超越的潮流,看到了"桐城派"从中兴走向衰落的趋势;二是欲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文学,必破"桐城派"正统、正道、正宗之地位,三是以林纾为代表的"古文"势力成为了现实阻力,对林纾和桐城派的批判就成为《新青年》重要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22.
张裕钊与方宗诚同属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均得桐城家法之真传。二人虽然在性格上有较大的不同,文学观念上也有显然的差异,但并不因此影响他们之间的君子之交。近年来一些研究张裕钊的学者,在关涉二人之交游时每每舛误迭出,现据有关文献,对二人一生的交游情况作一粗略梳理,从中亦可见出先贤交游之风范。  相似文献   
23.
桐城派作家作品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心理学思想,挖掘这些德育观有利于提升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道德观。桐城派德育观主要包括重德观、融德观、俭德观、鉴德观、养德观和恕德观,深入学习这些德育观可以提高公民道德,更好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另外,通过深刻理解桐城派德育观还可以帮助我们优化当今社会的德育方法,完善学校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24.
近年来学界关于范当世的研究大致涉及其生平、思想与性格、诗学主张和文章特色、诗作研究四个方面。了解研究的概貌和现状,不仅对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范当世研究有一定意义,而且或能有助于考察目前面目尚显模糊的晚清文坛。  相似文献   
25.
桐城文化和徽州文化是我国两大地特色文化,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很高的文化品位,探索它们的共同特征,不仅有助于提高对它们的认识,而且是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地方文化,提高安徽知名度。  相似文献   
26.
吴应箕不仅是上江社团的领袖,也是复社领袖,与桐城派的先辈有广泛的交往。作为古文名家,他的文学思想也通过桐城诸子和自身的传播惠及戴名世、方苞所开创的桐城派。桐城派在学术祈向、对待古今文的态度和理论体系三个方面以惊人的相似性表现出对吴应箕思想的继承。  相似文献   
27.
章太炎对桐城派的评价表现出了“真”与“俗”的两面性。“真”是章太炎以文人等级、文体等级的眼光打量桐城派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这一般是批评性的;而“俗”则是他便俗致用,以文之雅俗观为理论基础,提倡学习桐城文,来应对当时文坛上兴起的盲目学习、摹仿报章文体和小说浪潮而引起文体失范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这一般是赞许性的。  相似文献   
28.
许奉恩的<里乘>对晚清世态人情多有映射,情节构思奇巧,行文风格多样,创作上以散文笔法入小说,受到桐城浓郁文风的影响而不拘泥,不但在安徽地域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晚清成就较高的一部志怪传奇小说集.  相似文献   
29.
吴敏树是清代湖南重要的古文作家,与曾国藩一起被认为是湖南最好的古文家。但由于吴敏树自言不居桐城文派之属.因此对其桐城派古文家身份的认识历来是见仁见智。本论文通过分析认为,就吴敏树的古文观点和为文取向来看,他可视为道成时期桐城派作家的代表之一。同时,其恬适清旷偏于阴柔的文风,正是吴敏树在同时期古文家中独树一帜之处。  相似文献   
30.
桐城是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文化底蕴深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桐城经济发展的新“着力点”。桐城民俗文化产业开发要在充分认识桐城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坚持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统一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努力实现改善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环境,建设开放有序的民俗文化市场,形成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产业的目标,通过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立足特色,打造品牌,培养人才,建设阵地,扶持民俗文化企业等策略,推动桐城民俗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和谐地发展,最终实现“文化大市”到“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