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教育   88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创办安徽省第一所近代学校——桐城学堂,是吴汝纶实施近代教育的唯一一次实践,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吴汝纶的教育思想。《办学公文稿》则凝聚了吴汝纶在中国处于危亡之际为救亡图存而改革教育的诸多思考,是研究考察吴汝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重要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62.
从添“经济”、崇尚“光明俊伟”的阳刚之美、主张“古文之道与骈体相通”三个方面阐述了曾国藩对桐城派文论所作的修订和补充,以达到其经世致用的目的,体现了其文论思想的开放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63.
郭祥正与舒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祥正是北宋皖江地区著名诗人。他为桐城县令三载,常去舒州州城,与州守、名士、高僧、隐者、异人广泛交游,留下了大量诗篇,皖山皖水为之增色。他曾造访太湖海会寺,拜谒守端禅师,遂使海会寺声名益彰,成为宋代淮西禅宗胜地。  相似文献   
64.
关于文言书写,严复按照读者对象,不但注意调整内容上的安排,而且采取了合适的书写方式。他虽然赞同启蒙是当务之急,但并没脱离传统的书写环境,仍然把文言视为易于传达作家的意向、情感的无以替换的工具。不过,他考虑到当时书写和传播的环境,把书写方法运用得较为实用,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65.
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与实际成绩卓然,桐城文派是当时清代势力最大的散文流派,且在中国文坛上居于显赫的地位。桐城派的古文理论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6.
舒芜在 194 0年代的杂文创作以个性解放的启蒙理路契解民族解放的时代主题 ,在批判传统文化和针砭现实政治中表露出走向人民的时代诉求。他的杂文秉承了鲁迅杂文风骨和胡风文艺思想 ,体现出七月派的文学特质和桐城派的文章意态 ,代表着 194 0年代杂文创作的实绩  相似文献   
67.
曾国藩祖于桐城,文风却与桐城迥异,究其因,在曾氏之审美观,桐城论文恶骈俪、以质实为美,曾氏法汉赋、尚声律藻饰.论者多拈出曾氏经济说以别桐城,然质曾氏经济之实,在重文章艺术--与桐城一脉,而非内圣外王、文章内容.唯美的而非唯实的文章观念与曾国藩作为政治家的身份似相悖,其实不然,经济文章,正在其艺术,以文道论,唯美正是唯实.  相似文献   
68.
"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这是姚鼐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转引程晋芳、周永年二人的一句话,程、周二人或为戏言,姚鼐却借来为自己创建桐城派张目。后来曾国藩在《欧阳生文集序》中接着这句话后,更是宣称"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姚、曾二人的序文作为为桐城派树旗和扬旗的宣言,充分体现了桐城派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的自觉意识,对桐城派的形成和流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9.
通城塘湖夏家方言通摄阳声韵在周边方言的影响下[,N]尾正以年龄为条件、以词汇扩散为方式向[n]尾转变并入深臻摄阳声韵。在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东冬有别"的共时演变现象。  相似文献   
70.
桐城区域文化,始于秦汉唐宋,明清勃兴,久盛不衰,论述其发展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