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篇
  免费   3篇
教育   603篇
科学研究   16篇
综合类   4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31.
声乐教学艺术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教学活动,在引导学生学习声乐技能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的歌唱情绪,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是教师声乐教学的重要基础.分析学生学习中的不良情绪及原因,探讨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情绪的方法与措施,对提高声乐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随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不断创作与实践,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声乐教学领域,并体现着作为中国特有艺术歌曲体裁的重要价值。学习并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演唱技巧、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能力,还能更深层次地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自身的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33.
咏叹调对于歌剧和歌剧人物角色都具有核心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音乐语汇与演唱处理是咏叹调的两个核心要素。要想真正掌握一首咏叹调,就必须从这两个角度去深入地剖析、解构。歌剧《伤逝》是我国歌剧中的经典代表作品,女主角子君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主角,是整部歌剧进行的核心和主线。子君的三首咏叹调完整地展现出女主角的艺术形象与艺术魅力。对这三首咏叹调的分析与处理不仅会使我们更加准确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子君这一歌剧人物角色,同时,也会使我们更加准确和深入地认识、理解和掌握整部歌剧。只有不断研究、探索和掌握正确的声乐学习和演唱方式,才能使声乐实践工作取得不断的进步。  相似文献   
34.
文章针对声乐教学中歌曲的艺术处理 ,从情感与风格 ,速度快慢与力度强弱 ,表情以及高潮与结束的处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相似文献   
35.
真挚的情感是培养正确歌唱方法的先决条件和发出美妙声音的基本前提,这样的前提才是培养正确歌唱心理的保证。  相似文献   
36.
《唱论》作为我国古代最早出现的一部论述民族声乐艺术的专著,在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发展史中,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唱论》中所述之歌唱方法,虽然存在着一些不够严谨和不够完善的地方,但也为后世的声乐演唱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演唱者应借鉴《唱论》所述之演唱方法,并结合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予以一定程度的创新,才能促进我国民族声乐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7.
合唱艺术是用人声来表现音乐作品的声乐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表现力极为丰富的“声乐交响”音乐体裁。合唱是集体音乐的表演,是多声部的音乐,强调的是均衡、和谐、共性。现在的合唱形式普遍以“混声四部”合唱为主,要求每个声部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音色,音色在合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38.
中学音乐教学中歌唱发声训练是一项细致又复杂的教学工作,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声训练要求,在当前中学音乐教学的练声方面存在着“成人化”、“专业化”的现象。应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科学进行声音训练。  相似文献   
39.
高等师范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是一门极为重要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关键在于师生的合作过程,教与学双方同等重要。因此,我们只有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教与学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40.
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音乐文化,其一般涵盖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学堂乐歌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系列鲜明的特征,并成为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开启的标志。当时学堂乐歌的时代特征以救亡图存、提倡新精神、致力于国民素质之改善、鼓励学习新文化为主要内容,其创作的基本原则为"取彼国之善本,易我国之歌词。"表现出了中西合璧的音乐特色。另外,学堂乐歌集体而歌的形式,由校内走向社会,对其后大规模的群众歌咏运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