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1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3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作为人生旅途中的主体,人不断地创造和构建着不同的美学体验与空间,在西方美学与文学史中,奥德修斯、本雅明、德塞尔托分别用漂泊、闲逛和散步来创造和建构西方美学空间的变异流程,而对其多维视野、多角度的解读和梳理,对构建当代生存方式与理解空间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2.
通过思考时间对于生命的意义,从哲学、宗教、文化方面论述了西方的价值观、生死观。通过《本杰明·巴顿奇事》中关于生命意义的精彩对白,积极倡导了奋发向上、勇于承担的人生观和豁达、坦然的乐死观。指出无论如何都无法阻挡我们对人生、勇气和希望的无限向往,把“在有限的生命里成就永恒的时光”作为我们每个平凡人的追求和梦想,真正做到坚强的生,坦然的死。  相似文献   
23.
本雅明哲学既是对现代性的批判,又是对救赎的诉求.他对于纯粹语言、经验、理念和政治弥赛亚主义历史哲学的论述,均为此目的确定一个认识论基础:回归真理,回归源始,或回归到主体间的非暴力和谐关系之中.因此,只有基于他的真理论,我们认识他的美学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4.
25.
本杰明、杰姆逊和后期海德格尔对雕刻的反思都审视了在后现代时期艺术和技术的亲缘关系。本杰明主张技术摧毁了艺术的氛围,这是对机械中介物替代艺术家来控制美学的一种模糊批判。杰姆逊批判了笛卡尔式的主体再现于后现代主义中,这意味着通过电影(现在通过广告),艺术氛围已经不是一个不可逆的过去的随意回想,而是被吸引的观众当下生活的共鸣。这一点现在普遍反映在消费主义之中。海德格尔对与雕刻相关的空间和处所的反思,说明艺术的角色应该是阐明一个关系性的世界。我们必须学会发现自己正身处这样的世界之中,而不是通过那种维持我们娱乐的机械方法来利用艺术品味。  相似文献   
26.
"美国梦"的破灭是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贯主题。奇幻之作《返老还童》以一个传奇性的故事处理了一个关于生命的严肃思考:人生正如"美国梦"的幻灭,从憧憬,到获得,到最后失去。作者通过本杰明"返老还童"的一生告诉人们:一切表面的虚华都会消失,所有美好的事物终将走向灭亡,人们用尽平生追求的梦想只是幻影,返老还童也不能带来永恒的美好。  相似文献   
27.
马小花 《海外英语》2012,(6):186-187
该论文旨在分析《瓦尔特·米蒂的梦》的深层结构,以及该结构中不同元素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以挖掘小说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28.
论文结合了影响本雅明极深的马克思主义及弥赛亚拯救情结分析本雅明强调艺术技术在艺术生产关系中的重要地位的原因。法西斯主义者借助灵韵发动了战争美学,无产阶级也可以借助复制技术实现艺术政治化。复制技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传播艺术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使人们开始享受艺术、社会、政治上的平等关系,也可以推动艺术的大众化,实现对人类社会的集体拯救。  相似文献   
29.
30.
The “1984” Macintosh ad was broadcast only once in 1984 to launch a personal computer that could easily be used by non‐expert consumers, but the ad has remained in the public eye via numerous television and advertising award ceremonies. Applying a theory of constitutive rhetoric with analysis of the ideological codes and cinematic narratives that construct the ad,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integral role ads play in the cultural discourse of new technologies. Ultimately, the ad's rhetoric of freedom and revolution is used to constitute consumers, not rebels, leaving intact capitalism's ideological investment in the technological realization of social progr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