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1985篇
科学研究   3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8篇
综合类   136篇
信息传播   7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王昌龄是唐代一位杰出的诗人,其生前故后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可是他的生平事迹却很少见诸史料记载。近三十年(1976-2006),经诸多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在诗人的生年、籍贯、仕历、赴边、称誉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可喜成绩,某些方面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虽然在有些问题上还存有争议,但也已在诸多学者的深入讨论中不断趋近事实。综述学界近三十年来对王昌龄生平事迹研究概况,正可为研究者们今后进一步研究诗人及其诗歌提供帮助,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2.
“阳明心学”在明中叶兴起,虽说是时代使然,传统文化的整合,但“阳明心学”大师王阳明个人之功亦不可低估。王阳明顺乎明中叶时代之需,胸怀做“圣贤”的大志,饱尝人世沧桑,凭借卓尔不群的天赋,以挑战传统的精神,博采众长,使中国传统儒学重获生机。  相似文献   
43.
王重民自1934年起赴欧美诸国访书多年,为海外汉学文献的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文章针对学界认为是王重民在法国期间写给杨东讐的一封书信,使用文献分析法与考据法进行考证,从辨识信札客观文本出发,结合时代背景,参考文献史料,最后考辨出收信人是杨东蓴(莼),而不是杨东讐,信札真正的作者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杨人楩。  相似文献   
44.
为了祛邪御凶,中国古代墓葬中多有镇墓神物和镇墓图像。这一现象在汉代之前已经出现,汉代墓门两侧的门侍、神兽等图案正是这种镇墓意识的延续。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了在墓门两侧放置守护者的传统,墓室中还多有披甲执锐的镇墓武士形象。同时,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下,以菩萨形出现于佛传故事中的天王,与中国武士形象不断互动交融,最终形成了隋唐墓葬中的镇墓天王俑。晚唐时期,丧葬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用于守护死者灵魂的镇墓神兽、镇墓天王俑逐渐消失,但仍有天王形象的守护者保护墓主的安宁。不过墓葬的天王形象也逐渐转变为将军门神的形象,且在宋、辽墓葬中继续流行。王处直墓出土的彩绘天王石刻正处于这种转变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古老的范畴"兴"作了重新的诠释.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只从审美接受论的角度来解释船山诗学中的"兴"范畴,其实"兴"在王夫之诗学中更具有生成性意义.王夫之认为"兴"生成了主体的创作动机与理想境界,同样生成了诗歌审美意象与形式.  相似文献   
46.
传统读经讲经的王棻,生活在近世中西两种社会和两种文化激烈碰撞之际,其诗作中流露出"西学东渐"这一时代特色原本自然,量虽不大,却是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47.
王小波杂文多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字及"我"惯用句式的频繁出现。本文对王小波杂文中的"我"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通过形式与内容、文体与思想相结合的整合性的研究,揭示王小波杂文的独特内涵、话语特征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48.
论王家卫电影的摄影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家卫在摄影的处理方面不同于其他大多数的导演,他的作品在摄影上一反常规,大胆地主观尝试了各种表现手法。从形象元素、摄影构图、光线与影调、色彩语言以及运动形态等诸多方面带给观众别样的视觉冲击。  相似文献   
49.
唐诗现存各种版本中,王之涣《登鹳雀楼》又写作《登鹳鹊楼》,注释各异,莫衷一是。历史文献检索表明,用"鹳雀楼"者约占八成,而用"鹳鹊楼"者不到两成;唐宋元诗文皆用"鹳雀楼"写法;明清以后,始有"鹳鹊楼"之称。考该楼原为黄河岸边一座军事瞭望台,年久失修,鹳雀聚栖,因得其名。鹳雀是唐人对鹳的一般称呼,非鹳与喜鹊之集合。明中叶编撰的《大明一统志》是误植"雀"为"鹊"的肇始者,由此引起后人混乱。  相似文献   
50.
当代诗歌已经疏远了人民,因而人民也就远离了当代诗坛。王学忠的诗歌,以一位平民诗人的另类呐喊,真实地反映了底层百姓的生活境遇,深刻揭露了愈演愈烈的社会腐败现象,表现出可贵的主人翁意识与忧患意识。在底层问题已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当下,王学忠的诗歌,无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