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1987篇
科学研究   3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8篇
综合类   136篇
信息传播   7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王明居模糊美学思想综合对传统的深沉体认、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真诚的现实关切,奠立深厚的学理性,加入中西、古今的对话。这个"有意味"的学术现象,为我国当代美学的综合创新,提供着非常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2.
在阳明的文录、公移、告喻、奏折、诗文中,有诸多乡治思想。阳明在庐陵、南赣、汀漳、上杭、丰和、崇义、思田等地平定叛乱、赈济灾民、减免赋税、兴办书院社学、实行保甲制度、制定乡规乡约、推行土官自治、疏通盐法、设立县治等都是其乡治思想的体现,表现为宽猛相济、恩威并重、德法兼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3.
王文进著、柳向春标点《文禄堂访书记》作为近代目录学的重要著作之一,一直被学界广泛应用为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重要工具书。但该著亦不乏疏谬之处。现以劳权、劳格兄弟校跋本为例,略陈其失,供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114.
两次鸦片战争不但显示了西方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更招致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西方文化的大规模输入,然而囿于虚幻的文化优越感与流传日久的“西学中源”说,一般的中国知识分子较少考虑西方科学技术优胜的原因。王韬的个人经历及其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使他比同时代的士人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与较客观的认识。本文揭示了:王韬对西方科技文明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尽管在不同的情境中他的言论有时自相矛盾,但就总体而论,王韬是承认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他也是最早对此事实背后的原因进行思考与分析的中国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115.
作为知识分子写作的提倡者和实践者.王家新的知识分子立场存在一个从思考到选择再到坚守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对知识分子立场的敏锐把握使其成为时代的先导.但延续到个人写作阶段则对其诗歌刨作造成了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116.
盛晶 《科教文汇》2011,(34):87-87,110
天人关系是指天道与人道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王船山对传统的天人关系学说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从而形成了他的独特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天人观。本文拟就王船山天人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价值和现代意义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7.
根据资料完全可以证实,王阳明是正德二年五月进入贵州,六月初到达龙场的,并非《年谱》记述的正德三年春才到龙场。王阳明于正德四年底离开龙场赴江西庐陵任知县,居黔的时间是正德二年、正德三年和正德四年。  相似文献   
118.
重新校录了近年发现的《大蓬秀立山普济寺众修十王生七斋记》摩崖题记,并首次刊布普济寺众修十王生七斋“女弟子名录”。该题记于唐文德元年(888)镌刻于四川营山县太蓬山透明岩石壁上,是目前巴蜀地区仅见有明确纪年的关于预修十王生七斋的摩崖题记,不仅对研究太蓬山历史,亦对研究巴蜀地区甚至整个晚唐十王信仰的传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9.
唐代王维作画,经常违背现实世界的时令,张彦远称之为“不问四时”.“不问四时”是一种审美选择,是王维创导的一种新的审美风范,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认为“不问四时”与禅宗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王维正是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创作出这类画作,也是以“不问四时”这一荒诞的形式,来表达他心中的禅意.  相似文献   
120.
高邮王氏父子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大家,在清代《诗经》学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王氏父子《诗》学成就得益于其家学传统、个人的勤奋努力以及同代学者的相互鼓励。他们以博采群书、融会贯通的治学精神,通过因声求义、归纳通例、以三家诗考证文字的治学方法,取得超越前人的巨大成就,并对现代《诗经》学研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