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030篇
科学研究   29篇
体育   37篇
综合类   9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秀才将军”吴佩孚,自诩儒家为其修身根底,在军阀丛立的民国如同鹤立。他的一生复杂得让人难以琢磨:他骄傲,目空当世;他曾跟上时代的节拍,他又落伍于时代的脚步;他愿意远小人,但他不能去小人;他自认懂得儒家政治,便可驾驭军阀,但他实际不懂军阀政治,不能军阀政治,不离军阀政治,又无法不卷入军阀政治,只好伴随着曙光辉明,娉牵着龌龊共舞。显然,他的政治情怀和意欲理想的作为,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考量。其“五四通电”、“国民大会建立”、“罢兵主和”及“故宫尚存”等人生轨迹和史实,展示出“秀才将军”悯民思想的侧面。  相似文献   
72.
长沙走马楼吴简所见奴婢杂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简中有关奴婢的简牍显示,资产不丰的“民户”和身份地位类同官府依附民的“师佐”往往拥有奴婢,说明吴国畜奴之风甚盛。官奴婢用于屯田,证明吴国的奴婢是从事生产的。更重要的是“户下奴”、“户下婢”之类名称,证实此时奴婢已载入户籍,其源头应在西汉。  相似文献   
73.
“吾”和“我”都是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通过对《四书》中“吾”、“我”的语用情况进行考察、分析,指出“吾”、“我”的区别,纠正一些不全面的说法。  相似文献   
74.
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对我国古代哲学中的河图——洛书、《周易》和老子《道德经》的剖析,引证了中华传统武术和气功不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而且还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导引。二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中国武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时至今日仍然是中国体育大家庭中一颗籼烂的明珠。  相似文献   
75.
吴文化孕育的吴地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充满文人情结的高尚文品和不断创新求变的高雅艺品,是吴地绘画最显著的特点。探求吴地绘画的文化艺术特征,对当今绘画,特别是苏州地区的绘画发展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76.
通常认为武则天家族为周平王少子之后裔,秦末赵王武臣为其直系祖先,这种说法很不可靠。通过对武氏家族从原籍沛县先后迁往梁邹、沛国、江南等地,最后又北上定居于文水的经过进行了考查,认为秦末跟随刘邦起义的沛人武儒才是其最早的祖先。对自武儒以来以武士家族为主的武氏世系及四个支系的繁衍情况进行了详细地考证。对史籍、谱书、碑志记载的讹误进行了鉴别与勘证,重点纠正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的多处讹误。  相似文献   
77.
"寤生"臆解     
“寤生”一词自有记载以来,历代学人皆有自己不同的诠解,纵然汗牛允栋,终未达成一致的意见.以至后世学者也莫衷一是.结合“寤”字的本意.“顺产”和“逆产”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寤生应是一种顺产现象.  相似文献   
78.
本文以历史视角对丝绸古道上古代体育文化现象舞马和马舞活动的产生和演进进行勾勒和简略考述,客观地复原了舞马和马舞活动的基本轮廓与现代遗存的动态运行轨迹,使西域古代体育与中原地区交流的史实与史观得以体现,并注重其流传至今的现实存在。  相似文献   
79.
慈溪话中的"勿"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慈溪话否定副词的用法。考察以慈溪话中否定词"勿"的语义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勿结构""勿字句"以及与"勿"有关的合音合义词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80.
"来~"是吴方言常见结构,北吴语桐庐方言中的"来汉""来里"可兼做动词、介词和助词。从方言内部看,两者在指示位置、表示时态意义和后接地点名词时呈对称分布;从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看,两者与动词的搭配情况与现代汉语的"在"和"着"有所不同。对该结构的特征归纳与语感调查,将在应用层面有助于《桐庐方言志》(1992)的讨论与修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