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2篇
教育   119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齐梁是东宫武装体系的继承与变化期,南齐恢复宋初东宫武官体系,但员额发生削减,这一变化与太子侍从类职官员额的削减相对应。南齐沿袭两晋的武职文授的特征,并扩大到东宫次一级武官身上。萧梁继承了宋、齐的武官体系,在天监官制中,形成了更加严格的对应统属关系,东宫武装的整体地位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2.
唐代宫女问题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这个人数众多的特殊女性群体,由于生活在戒备森严的重重宫禁之中,其本身即具神秘性与不可知性,又由于中国传统社会女性长期边缘化的影响,有关她们的基本生活情状主流文献多付之阙如。宫女诗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如果能充分发掘这些诗作中唐代宫女生活的相关信息,可以弥补传统文献记载不足的缺憾,从而有助于探寻唐代宫女生活的基本面貌及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83.
清代殿试在康熙年间即存在偏重书法、抑文重字的弊端,这与道光以后的情况相似。所谓以书法取士,启于乾、启于嘉、启于道诸说,均不确。清代殿试所谓“以文为重”、“文、字兼取”的阅卷标准本身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历史因袭及清代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偏重书法弊端出现的必然。  相似文献   
84.
关于武昌(现鄂州)吴王城和武昌宫的遗址的确切位置,历来多有舛讹。经作者实地踏勘,纠正了包括《县志》在内的文献记载的错误。  相似文献   
85.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有三种不同情况:(1)武术作为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战斗手段空前发展,造成众多拳械门派迅速传播,并逐渐由农村转向城市。义和团运动后,社会上团结武林同道,研习传授武术为主的活动开始上升为主要活动。(2)宫廷娱乐体育活动明显衰落,以至消亡。民间一些娱乐体育活动的发展也受到一定影响。(3)多数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种长期流传的文化形态,因民族文化强大的因袭力,其发展未呈现明显的衰落现象。  相似文献   
86.
长江中下游的汉晋佛教造像中,极为明显的特征之一是佛像的莲花座,这是与长江上游四川地区的汉晋佛像截然不同的一个持点。武昌莲溪寺的东吴永安五年(公元262年)纪年佛像,足踏莲台,莲茎左右各分出一根细枝,枝端有莲花。这是很可能中国纪年造像中出现的首例莲花座,而且是古印度"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的雏形。莲花座,在古印度首先出现于拉克希米和梵天造像,与佛教无关。直到公元三世纪中后期才与佛像造像发生联系,而且,仅限于"舍卫城大神变"系列造像。由此出发,并参照中国古籍文献,可以判断,中国汉晋时期独立出现的莲花图像与佛教的关系无关,不能作为早期佛教传播的证据,当时与佛教有关的仅有长江中下游的莲花座一种。  相似文献   
87.
在秦商人秦论访问吴国是在黄武五年,那时吴都不在建业(南京),而在武昌(今鄂州);当时吴国王孙权接见他正是在吴都武昌。  相似文献   
88.
通过对宋元时期大曲、舞曲、鼓子词、转踏、平话、戏文、诸宫调、元曲等俗文学形式中的韵文进行考察分析,发现《中原音韵》的车遮韵仅仅出现在诸宫调、散曲和杂剧中。这一发现证实车遮韵的产生最迟不超过11世纪末,它在当时的应用范围相当狭窄,毛晃所言的"中原雅音"当为宋时汴京人语音。  相似文献   
89.
黄兴作为革命党的军事领袖,曾参与指挥多次武装起义,然而他却未亲历最具历史意义的武昌首义。但在首义前夕湖北革命党人通过中部同盟会与黄兴保持着联系,因而黄兴对武昌的革命形势也是有一定了解的。至于他终与武昌首义失之交臂,首义之后又姗姗来迟,这其中有着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90.
万寿宫历史渊源考--金元真大道教宫观在山西的孤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高平市上董峰村万寿宫,因当地民间人格神马仙姑而建,当地人又称之为马仙姑庙。自蒙古太宗十二年(1240年)至今,绵延七百余载,增修补建代不乏人。本文通过对庙内遗存至今的19通碑刻的研究,大致勾勒出了万寿宫的变迁史,并对万寿宫的宗教功能转化及派系源流作了必要的的梳理与考证,进而揭示出该庙与金元时期盛极一时的真大道教派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万寿宫是至今为止在山西发现的真大道教宫观的惟一遗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