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87篇
科学研究   15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22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隧道窑是目前国内化学品α氧化铝普遍使用的煅烧窑。本文根据国内化学品α氧化铝行业中较先进的煅烧工艺,结合我厂112m隧道窑,在通过全窑热平衡计算的基础上,通过生产实践从影响能耗的各方面分析,摸索隧道窑煅烧氧化铝的节能途径和措施,最终达到产品单耗节能7%以上的效果。  相似文献   
82.
比、兴概念的重要性和它的复杂缠夹,激起历代学者研究比、兴的无穷兴趣,至今不衰。而从文学活动过程这个动态视角来分析归纳古今以来的比、兴观,则有利于人们更清楚地认识比、兴的本质,从而有利于人们对前人作品的理解和这一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83.
加达默尔对艺术的创造性诠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表现"是艺术的存在方式;艺术的真理是诠释学真理。首先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他的这种结论的可能性,然后根据儒家的心性之学对该结论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84.
本文通过阐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论思想,结合实际探讨了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85.
唐修《晋书》采用《世说》入史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著名的公案,其褒贬毁誉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本文从接受史角度入手,在取舍与剪裁、统整与编排、订补与训释、赞润与篡改等四个方面,详细梳理《晋书》对《世说》的采撰实况,认为唐代史臣基本上是把《世说》作为一般史料来看待和处理的,其采撰行为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恰好说明《世说》在唐代业已成为一部知识分子喜闻乐见的通俗经典。  相似文献   
86.
《祝福》中的食色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传统的食品化观念,承认食欲性欲是人的自然本性,程朱后儒否定食色,“存天理,灭人欲”,“五四”新化运动的重要使命是:猛烈攻击礼教对食色人欲的扼杀,解放民众的自然人性。《祝福》体现的正是这种化精神和主体意识。小说开头开三声言“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去听“福兴楼的清炖鱼翅”。这是营造意象,是象征隐喻。“我”要弃绝礼教理学窝子,向往“福兴楼”,那里能“兴”幸“福”。得鱼即得福,因为“鱼”是食色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87.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古老的范畴“兴”作了重新的诠释。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只从审美接受论的角度来解释船山诗学中的“兴”范畴,其实“兴”在王夫之诗学中更具有生成性意义。王夫之认为“兴”生成了主体的创作动机与理想境界,同样生成了诗歌审美意象与形式。  相似文献   
88.
“性与天道”是孔子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了解孔子“性与天道”思想,有助于对其形而上学意义的认识。在孔子那里,如果说“天”主要是在客观意义上使用的,那么,“道”则不乏含有主体性的意义。对于“天道”而言,应该含有“天”和“道”两方面的内容。“性与天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性”是反映“天道”的,“天道”通过“性”表现出来。这一思想应该说体现的是境界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89.
晚明文坛,竞陵派裔承公安,却又在师心中寻求古人之精神,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竞陵派在政治糜烂时代对文学革新的探索.竞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前后期领袖,故又号"钟谭体",其形成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钟、谭的订交;<诗归>的编纂;钟、谭的交游.  相似文献   
90.
《文心雕龙》既是以儒家思想为其理论体系构架的,那么刘勰的神怪观也是在中国古代巫卜文化的流风余韵——儒家客观唯心主义天命观影响下形成的。他承认终极意义的神的存在,但同时又反对在现实中过多训说、在文章写作中过多描写神以及人神之间的动作、行为。反映在其比兴观中,他表面上赞扬《离骚》中的比兴之义,但事实上这是不合于他的以现实生活中常见、实有的物象来运用比兴手法的比兴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