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627篇
科学研究   11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36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71.
从赠序的文体角度出发,以唐代赠序为论述主体,以其辐射出的文学现象作为研究范围,界定了赠序文体的基本范围;梳理了唐代赠序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初盛唐时期赠序程式化的原因;索解了赠序从赠诗附序到众诗总序,直至脱离诗歌而最后拥有独立生命的文体诞生与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2.
从文献学的角度研究徐福其人及其东渡,可得如下结论(1)徐福为少吴族裔、徐国后代、战国后期的秦代“齐人”及琅邪方士;(2)徐福二次东渡不归是一次政治避难行动;(3)徐福于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的六七月间,自琅邪港启航,作沿岸逐岛航行,东渡止于日本今和歌山县新宫市;(4)徐福东渡日本,带去了秦代先进的物质文明,形成了弥生文化.  相似文献   
173.
在徐坤作品中,其选择的诸如广场、足球、鱼、紫禁城等意象对在这个文化失范、信仰缺失的时代,折射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尴尬境地,这恰是徐坤内心的回应,即张扬女性意识、颠覆男性中心、建构女性的话语体系的深层要求。  相似文献   
174.
论徐霞客与僧人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整部《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在他不计里程、不计年月、旅泊岩栖、探幽凌险的日子里 ,与僧人的交往是十分密切的。其游历 ,常常以僧为伴 ,以寺为住 ;其与僧人的交往 ,则必以诚相待 ,广结禅缘。藉此 ,正可以彰显出一代奇人外服儒风 ,内宗梵行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5.
传统上所说<子虚><上林>当为一篇作品.前145年左右的"子虚之赋"乃<天子游猎赋>前一部分的部分初稿,具体讲,当是前一部分中子虚所对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6.
汉徐幹作《中论》,世有传本。本文作者撰《中论校注》,以清钱培名校补本为底本,又据俞樾《中论札记》等再加以校勘,并加详注,作此《校注》的补记考释一文,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7.
《投梭记》通过对魏晋时期“幼舆折齿”这一文人风流韵事的深刻挖掘和精心提炼,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创作手法,深刻揭露了当时朝廷内部奸臣当道、社会动乱不堪的黑暗现实;同时通过展现男女主人公之间悲欢离合的艰苦爱情历程,歌颂了他们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崇高情操;反映着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思考,寄托着他愤世嫉俗的思想。在艺术上,塑造出了众多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在结构布局上也颇见匠心,语言雅俗共赏,既充满着历史感,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一部比较典型的文人写心剧。  相似文献   
178.
徐德凝是中国当代诗坛上一位独特的诗人。他是企业家,还是慈善家。他的诗歌创作在修身、齐家、诗教、文化精神的传承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批评家和普通读者的赞誉。他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的创作导向,其近作《三家之道》是作者心志和高尚精神境界的集中体现,《三家之道》在思想内涵方面彰显了诗化教育、文化传承、企业精神的引领等方面的精神价值和当代意义,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时代性和正能量。当然,《三家之道》的创作也存在着实用主义的倾向,有功利性的色彩,这样可能会遮蔽精神文化的大气和汪洋恣肆,把文化的力量看小了。此外,顺口溜的倾向,诗句过于浅白,缺少人性的深度和哲学的高度,在这方面有待进一步突破和提升。  相似文献   
179.
甲戌本《红楼梦》的"凡例"直接交代写书旨义本事,愈隐而弥显,故意留下蛛丝马迹以供读者探寻。通过详解其叙述语,在其矛盾空白处可以挖掘出叙述文本背后的"《红楼梦》旨义"和"作者本意",即言己事而托之于情事,以俗情掩饰真事。"凡例"的内容分为前四条和后一条两大部分,通过话语解析、叙述主体分析、语词分析及语法解剖等途径,透过文本表面所述之"闺情""旨义",可以探掘到其书写作者自己人生的真正"本旨",同时多面剥析出其委婉隐曲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80.
民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在变幻无序的政局中艰难发展,虽困难重重,但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为了全面了解国家教育状况,分享特色办学经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中华教育改进社、东南大学联合热心教育的团体和个人于1924年7月在南京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教育展览会。此次展览会内容丰富,规模庞大,包含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义务教育以及海外教育等三十多个方面。从筹备、展览到总结,体现了一个优良、高效的展览机制。这是对民国十余年来教育事业成绩的一次集中检阅,反映了民国教育的办学思维和发展理念,激发了全国各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为以后的教育展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民国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