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4篇
  免费   5篇
教育   817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43篇
综合类   58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与文学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明代道教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而呈现出新的特点:世俗化和商业化。文章以道教新特点对白话小说的影响为考察对象,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对其间的关系尤其是道教之对小说的影响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2.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魂与身”的故事。细加区分,可以将这些故事概括为两种类型:一是人死后灵魂脱体的故事;二是生魂离开活体的故事。文章对这两类有原型结构模式的故事的发展作出简要概括,并试图从文化学批评中的宗教批评和原型批评两种视角对其形成背景作不同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3.
学术史上的道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各领域皆有过重大的影响,在绘画领域亦不例外。中国绘画史上凡重大变革发展时期重要画家的艺术,大都同道家思想的演变与影响有着显著的关系。文章试从道的内涵入手,兼谈其他哲学思想,旨在换一视角再谈谈中国画的创新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14.
向往和谐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庄子将自然哲学引入社会哲学,以天道论人道,在2000多年前较为深入地讨论了社会和谐问题。庄子的和谐社会论主要涉及人的个体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层面。而其最为经典和最富有现实意义的是其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5.
张运全 《文教资料》2006,(10):119-120
道家思想传流久远,历代作者多有沾概,生于汉季的曹植也深受影响。曹植的辞赋中体现了道家文化全性葆真的人生态度及尚大求真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16.
狂士传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观,先秦的儒道思想为这种传统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资源,而后来佛学尤其禅宗思想的传播与商业经济的发展等新因素则不断地丰富了这个传统。杜甫身上兼具儒家型狂士和道家型狂士两种气质。道家式的狂主要表现在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上,而儒家式的狂则主要表现为杜甫不管自身条件如何艰苦地位如何卑微都会积极地公开地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其中儒家式的狂是杜甫作为狂士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7.
儒道美学不仅对中国古代美学形成有重要意义而且影响了华夏美学传统的形成。儒家的“仁”,道家的“道”对生命价值的关注,表明儒道在不同的美学追求途径下关注着同一个美学命题:人,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18.
道教自创立之日始,即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道教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洞天福地”为崇拜对象,以山的“仙灵性”、“苞养性”为崇拜内涵,以祀神山居、入山修炼为崇拜形式的山崇拜信仰。考察了山崇拜信仰的形成原因,同时也分析了山崇拜信仰的实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9.
土生土长的福州道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于福州山多水秀的优越地形的自然条件,早在秦汉时就有方士活动;及至东汉末三国孙吴时,又有道士活动踪迹,同时他们就在方山(福州五虎山,又称虎头山)建有自己活动场所洞元观。此后逐渐发展、繁荣。至宋代趋于鼎盛,明、清、民国时期日益衰微。由此可以看出福州道教文化的特点及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0.
汉唐之间产生了大量的人仙恋小说,想象之诡异,令人称奇。不少优秀作品,时至今日,魅力不衰。因为儒家的“载道”学观极为重视学的功利性,这类本自然被视为虚诞怪妄而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试图用现代审美意识对这类本重新观照,从分析其结构模式切入,联系化心理背景,对人仙恋故事生成的原因及隐藏在本深层的学意蕴作出阐释,发掘其超脱时代局限,富有人性魅力的美感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