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4篇
  免费   5篇
教育   817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43篇
综合类   58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伴随着环境意识的觉醒,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对道家思想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作用日趋重视。文章有针对性的探讨了道家著作中关于空间、人、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重要思想,将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诸多问题与道家思想紧密结合,力图为现代室内设计找到一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2.
文章从哲学的最基本问题本体论入手,揭示了我国佛教和道教本体学说在本质上的相同。提出无论是佛教的“性”本体论还是道教的“道”本体论,现代社会,我们都应该看到它们所具有的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3.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三部曲之一,不仅反映了儒道两家思想,同时也反映了释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可以从林语堂对中国三大哲学思想的理锯、释家思想在《京华烟云》中人物安身上的体现两个方面来印证这一观点,也借此消除认为《京华烟云》仅反映儒道思想的误锯。  相似文献   
104.
略论中华传统狮文化与闽南风狮爷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狮是中国大地上随处可见的避邪雕物,它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中华狮文化起源于汉代,随着佛教传入而在民间流行,到东晋南朝石狮造型渐趋成熟,唐代石狮雕刻已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明清时期基本定型,由强悍威猛而温顺活泼。闽台石狮具有镇风避邪作用,还成了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5.
对孟浩然的思想,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论文主要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盛唐文化背景、魏晋风流等对诗人的影响来分析儒、释、道三教在诗人思想中的融合统一.孟浩然自幼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对"穷"、"达"的态度孕育了他的仕隐思想,盛唐多元文化背景又使他吸收了佛、道精华,以玄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魏晋风度也影响着诗人的性格行为,从而造就了诗人思想中儒、释、道三教的圆融互通.  相似文献   
106.
论玉阳山经历对李商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商隐坎坷复杂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个性。青年时期在玉阳山隐居学道及在学道期间与女道士的恋爱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态度和创作道路。玉阳山经历既强化了李商隐多情伤感、颓废沉迷的悲剧精神品格,又深化了他用爱情话语来把握世界的方式。同时学道生活使道语典故成为创作中一种自由的话语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07.
庄子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庄子》是一部诠释自由的书。《养生主》说养生同样是说“自由”,而要达到“自由”的境界,必须实现对“道”的观照。那么“养生之道”是什么?《养生主》用了几则寓言来阐释“养生之道”。最终让我们明白了“养生之道”就是“养神”,这也正是养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08.
老庄学研究是熊铁基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事的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其研究特色在于注重老庄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将老庄学与中国思想史结合起来展开综合性的研究。熊先生的老庄学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无论足对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还是对道家道教文化研究的深化,都是有贡献的。  相似文献   
109.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与文学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明代道教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而呈现出新的特点:世俗化和商业化。文章以道教新特点对白话小说的影响为考察对象,运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对其间的关系尤其是道教之对小说的影响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0.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魂与身”的故事。细加区分,可以将这些故事概括为两种类型:一是人死后灵魂脱体的故事;二是生魂离开活体的故事。文章对这两类有原型结构模式的故事的发展作出简要概括,并试图从文化学批评中的宗教批评和原型批评两种视角对其形成背景作不同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