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3篇
教育   2614篇
科学研究   4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8篇
综合类   154篇
信息传播   8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228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80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张浚与洛学     
张浚在南宋高、孝两朝出将入相,对宋代学术起着重要作用。他在南宋初与赵鼎并相,推崇洛学,引擢洛学之士,造就“小元祜”政局,为洛学的复兴吹响了号角;另一方面,他又主张元祜未必全是、熙丰未必全非,倡行孝悌之说,打压洛学,使洛学的发展受到抑制。秦桧专政后,张浚被贬斥,在困顿谪居期间,张浚终信洛学,著书立说,继承弘扬洛学,并引导其子张轼追随洛学。张浚对洛学的推崇使他在孝宗朝再受重用,流誉于后世,甚至掩盖其过失。  相似文献   
22.
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魏晋人物的典故,通过这些典故,李白表现出对魏晋名士风度的仰慕,而这种对魏晋名士的积极态度不仅对李白的生活和创作心态产生了一定影响,促进了李白饮酒题材和山水题材诗歌的发展,而且李白诗歌的个性化和主体性的高扬也和李白学习魏晋文人有关。此外,李白"清真"、"自然"的诗歌美学观念亦与魏晋玄学风气下的人物品评有相当关联。  相似文献   
23.
张角论略     
史学界讨论黄巾起义的文章不少 ,但评价张角的文章是不多见的 ,本文通过起义的背景、经过及意义 ,全面评价张角  相似文献   
24.
曹魏一代对宗室名为分封而实加禁锢,主要表现为"虚封"、频繁徙封、限止朝聘、严禁任职、多加伺察等政策,这虽引起了曹植等宗室诸王的不满和抗议,但始终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究其原因,既与曹魏统治者之寒门出身及其法术之治有关,也与曹丕早年争嗣的经历不无关联.就其影响看,此举削弱了曹魏统治的基础,不利于其政权的巩固,并由此引起了晋代君臣的深思.  相似文献   
25.
魏晋“自然”精神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亮丽的一颗流星,是魏晋玄学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魏晋玄学士重“自然”的理论依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尊重个体生命本色的“人性自然”论;二是对情欲的探讨及肯定。  相似文献   
26.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这集中体现为魏晋玄学中关于人的问题的哲学思考。"人的觉醒"带来了"文的自觉"。魏晋玄学中对人的情感的大胆肯定,直接影响到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的变革与更新。"情感"在文学艺术中的重要性得到认同,文学艺术由重叙事到重抒情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27.
张竹坡认为小说人物的塑造应以“情理”为出发点,须合乎生活逻辑与性格逻辑。在具体的方法上,他强调要在复杂的、相互依存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突显其性格。  相似文献   
28.
“观其一节”就是通过此物考察彼物,通过部分考察整体,通过现象考察本质,表现在文艺创作上便是其尚简尚短的荚学思想。这一思想突出地反映在徐渭小品文的简短体制上。徐渭作为晚明小品先驱作家地位的确立,不只因为他在实践上开创了小品文的新风气,还因为他的“观其一节”理论奠定了小品文的基本体制和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29.
张承志的精神追寻与精神困惑始终相互交织在一起。通过梳理出其创作的轨迹、不变的因子及终旅中的得与失,可以发觉诸多矛盾性因素,新的提升与新的局限并存,可以感受到物化时代精神追寻的艰难。  相似文献   
30.
晚唐词人韦庄以直抒胸臆的创作手法和表现视域的宽阔、题材的多样性,直接开启了宋代婉约词的先风。他的歌词再现了自己双重人格和双重情感特质,充溢着对生命短暂的感叹、壮志难酬的忧虑,历尽磨难渴望和平的理性向往,以及扬弃正统思想的等级观念之后,对下层民众深表同情的人主义情结。同时也反映了晚唐及时行乐消沉颓废的时代风尚在他思想和灵魂深处留下的点点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