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427篇
科学研究   21篇
体育   26篇
综合类   64篇
信息传播   8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孙子兵法》与先秦军事伦理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现存的兵书来看,《司马法》虽然成书较晚,但其中有一些"追论古者司马兵法"的内容,正体现了古代军事领域的人道主义。《孙子兵法》在理性思潮的背景下,认为军人的最大追求是"安国利主";战争中的最基本和优先的价值是"利",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子兵法》并不能体现古代的仁本主义,它的立场与儒家不同,是君主或者国家本位。先秦军事伦理思想的发展走了一个"U"型演进的道路,从《司马法》到《孙子兵法》是由上向下行,再由《孙子兵法》到《尉缭子》是攀爬上升,重新强调兵家道德。不应在道德上贬低《孙子兵法》,孙子不是政治家和社会理论家,军事学与伦理学也属于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研究对象。正因为《孙子兵法》能够暂时抛开伦理的纠缠,才能创造出一个辉映千古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兵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2.
《孙子》虽是兵学圣典,但兵法里面亦有哲学,故其能超越时代、跨越地域,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家庭教育是关系个人发展、家庭幸福、民族兴衰的大事,故为人父母亦需如将领般讲究战略。  相似文献   
113.
从消费心理角度分析了品牌构建已成为服装业重要的营销策略,服装企业应当在掌握顾客消费心理的前提下,从服装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品牌宣传等方面构建服装品牌。  相似文献   
114.
对物类变化现象的描写是《聊斋志异》最为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小说艺术魅力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助手;推动情节波澜起伏的关键之笔;创造奇幻美的突出方式;营造诗意美的有力工具。《聊斋志异》中的物化现象真幻交织,把人们带入一个从未有过的奇妙世界,其中的研究还有诸多可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5.
曹植的文学创作随着他的思想变化呈现出建安前、后期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而《释愁》则是他文风转变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分析曹植的后期作品《释愁》来关注他的思想嬗变。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谈论的曹植思想主要是指他对于人生、对于理想的态度。即积极进取还是消极退避。  相似文献   
116.
《汉书·艺文志》在我国文献学史及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学界对“艺”“文”“志”3词及其关联状况缺少系统研究,这3词直接关系到《汉书·艺文志》的主旨和内容。“艺”“文”“志”3词在古代各有其独特的意义源流,在《汉书·艺文志》中,3词第一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辩证统一的系统。深刻体察其内涵,可以于此管窥班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117.
史书对清代早期和后期云南丽江的社会生活记载颇多,而对道光初年的丽江社会生活鲜有描述。马毓林撰写的《鸿泥杂志》详细记载了清代中期丽江的社会生活,对于全面认识清代中期丽江市井、民俗、宗教、物产等提供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8.
孙犁解放区短篇小说中出现的第一人称叙事者可以分为讲故事的“我”和隐含作者的“我”两种类型,它们在价值观上的和谐统一是作品产生清新俊丽风格的深层原因。论文以《邢兰》、《女人们·红棉袄》、《走出之后》和《纪念》四篇小说为例,分别从叙事者“我”的身份、“我”的话语言说方式和“我”所承担的叙事功能三个方面人手,结合孙犁自身的传统文人品性和人道主义情怀解读其解放区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9.
英国作家詹·格·巴拉德在《太阳帝国》中塑造了沉默的中国人形象,他对战争阴霾下的上海的描写,是为了借对"他者"的否定和批判肯定自身。巴拉德对中国形象的塑造采取了意识形态化的策略,在他建构的中国形象背后,则是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困惑,还有隐蔽的帝国主义思想和殖民意图。  相似文献   
120.
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蒲松龄,他的思维模式、道德标准仍未能超出传统伦理思想的范畴。他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为数不少的"贤妻良母"形象。解读这类形象,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十七世纪女性的真实风貌,更能由此了解蒲松龄在塑造现实女性时所袒露出的男权意识的伦理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