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134篇
科学研究   23篇
体育   28篇
综合类   108篇
信息传播   6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204篇
  2006年   182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赵瑜报告文学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跨越1980年和1990年代的报告学作家,赵瑜有着独特的创作理念。他的本由早期的对地域性或行业性具体人、事的描述上升到对社会公共话题的宏大叙事,并显示出独特的反思与批判意识。其艺术建构的先锋性和包容性,生动地体现出晚近20年报告学体嬗变的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82.
“关于”是留学生使用时偏误率较高的一个介词,结合语料库对留学生使用该词的偏误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是遗漏、错序、混用三种情况。同时进行了小型实验研究,并结合所得数据对对外汉语教材和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3.
关于韩愈故里和韩愈墓所在地的问题,历来都有分歧。通过对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明嘉靖三十七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九年《河南通志》、清康熙三十四年《河南通志》、清雍正九年《河南通志》以及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认为,韩愈是修武人,韩愈故里在修武是毋庸置疑的。至于明成化二十二年《河南总志》、清乾隆四十九年《大清一统志》关于韩愈"河阳人"的含糊其辞的记载,缘于明侍郎耿裕成化二十一年《题韩家庄诗碑》的影响以及雍正至乾隆初年翰林五经博士继承权的纷争。但对于韩愈墓在孟县的记载,我们予以尊重,在此存疑。同时,对于历史上修武也有韩愈墓、韩氏祖茔而明清一统志、河南通志未予记载的状况,我们也持存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84.
《老子》生态智慧与生态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化。该文通过对老子丰富的生态智慧及其核心概念“道”和“无为”的重新解读,为生态教育实践提供了生动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5.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虚静"说.对于"虚静"说学术渊源的讨论,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虚静"之说始于老子.老子的"虚静"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等都是一种泯除了各种知识经验的精神状态,荀子的"虚壹而静"对此有所扬弃,而是一种保留有"一"、有"所臧"的精神状态.而刘勰<神思>中的"虚静",是在"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下、清除了内心世界中各种经验而呈露出来的一种心境莹彻澄明的精神状态.因此,比较而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虚静"说,渊源于道家的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86.
郁达夫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富才华、最具个性、最有民族气节的文人之一.他一生不得志的主要原因应该归结于时代和社会,同时还有命运的捉弄以及中国文化的排异性.这些为我们评价达夫及其作品以及今天的文化建设均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7.
<逍遥游>描述的是一种透脱的心境、优游自在的怡情、徜徉自适的愉悦,并呈现出一种博大无碍、与物冥合、自由恬静的精神圣境.庄子依托鲲鹏意象表达了独特的人生态度,指出为形骸、智巧、嗜欲、世俗所困惑的小我,惟有打通内在的重重隔阂和突破现实的种种束缚,继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估、解惑和升华,方能开拓出一个自由、超脱、逍遥的性灵境界.  相似文献   
88.
司马谈作史,初唐时提起,之前并无此说。此后直到清代以前,学者只凭想当然,予以断定。清人方苞、俞正燮等根据对《太史公自序》的理解,从《史记》中寻找司马谈遗文,开考证之先河。王国维根据《刺客列传》等三篇的赞中提到公孙季功、董生、他广、平原君子俱与“余”有交往,而此数人行辈“远在司马迁之前”,推测文中的“余”是司马谈。以顾颉刚为代表,后世学者据此认定司马谈作史,并不断推衍,持论也更加肯定。其实,此说立论的文献依据有问题:其一,《太史公自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其中的“先人”所指并非司马谈,而是世为史官的司马氏先祖和孔子。其二,“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只能是司马氏先祖和孔子“所次旧闻”,并非司马谈作史之断限,更非《史记》著述的目标。其三,即使《刺客列传》等赞中的“余”就是司马谈,也不能证实司马谈作史,而只能说明司马迁引父语入赞,班固著《汉书》即依此例。总之,“司马谈作史”说,因文献不足征,只可存疑,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89.
“于丹现象”是一个新起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议。文章着重从它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根基、争议焦点、与主流意识的关系等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加以阐述,以期对新时期如何看待新起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如何更有效地传承和普及中华文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0.
本文从剖析于右任先生同一内容的三幅书法对联入手,论述了于右任先生书法的特点,分析了他的书体风格,以及风格的演变,进一步强调了他在书法艺术方面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