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579篇
科学研究   12篇
体育   42篇
综合类   23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6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170篇
  2012年   238篇
  2011年   272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245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主要有“着(者、咱)”和“里”、“裹”。敦煌变文中的语气词在武威方言中体现为三个语气词:“着”、“哩”和“囔”。其中“着”字在日常用语中单个使用的用例较少,一般是两个“着”重复使用;“里”、“裹”在武威方言中则分化为两个语气词:“哩”和“囔”。  相似文献   
992.
左宗棠收复新疆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西北边疆与东南海防同时告急,左宗棠主张“塞防”与“涨防”并重,力主收复新疆。他的主张及其贡献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思想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治经世致用之举,对新疆地理的研究;2.进军陕甘的军事眩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相似文献   
993.
本文根据对有关文献的考证 ,认为唐代的曲江池并非就是芙蓉池 ,但二者的水体是相连相通的 ;芙蓉池位于芙蓉园内 ,属于皇家禁地 ;而曲江池位于芙蓉园外 ,属于公共娱乐场所。  相似文献   
994.
唐诗与襄阳     
唐代的诗人们,特别钟情于古城襄阳,包括三大诗人在内的有唐一代众多的诗坛明星,都轮番地在诗中对襄阳进行吟诵讴歌;襄阳成了唐诗中的一个夺目的亮点,唐诗则成了襄阳历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观。  相似文献   
995.
唐宋词史上, 抒情形象千变万化, 身份特性各有其差异性, 但细心揣摩发掘, 词作中的抒情形象又自有其一定的统一性, 或为红粉佳人, 或为落魄文士, 或为高蹈的悲剧英雄。词中抒情形象不外是佳人—文士—志士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996.
佛教与唐寅诗歌思想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从唐寅与佛教的关系及唐寅诗作的佛教思想人手,剖析其诗歌创作的思想内涵。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佛教的“人生即苦”与“诸行无常”观念对唐寅心态的影响;二、禅宗的修行方式与敷义促使唐寅建立了“及时享乐”的人生价值取向;三、佛教的仁义顺从与唐寅个性中谨小慎微的层面相契合;四、唐寅并非接受了佛救的全部思想,而是有所取舍与变异。  相似文献   
997.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 ,唐诗是这一时代精神文化生活的产物 ,反映生活和精神极具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998.
在唐宋文学中,一种新出现却又迅速普遍化的现象特别引人瞩目,即仙女化妓和妓女化仙,正是在时代文学愈演愈烈的仙妓合流发展趋势中,作为道教重要女仙的月精嫦娥也开始了妓化的展演轨迹。无论是诗词中的吟咏,亦或是小说中的描写,嫦娥形象逐渐褪去了沉静淡雅、超逸出尘的女仙品性,而呈现出凡心大动、凡情炽盛的妓化特征。探究女仙妓化现象的深层文化动因,即为道教神仙观念世俗化的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999.
《谗书》是一部匡政济世、发愤抒情之作。罗隐以儒家思想为内核写作《谗书》是为了自荐,而非自谗。罗隐洞悉时事,认为只要君明臣贤,挽救时局是有希望的;身处乱世,位居下位的士人也要保持操守。《谗书》的发愤抒情往往掩盖了作者匡政济世的目的,作品中浓烈的情感是由若干因素凝聚而成的。  相似文献   
1000.
唐朝是我国审美文化相对完整的朝代,创造出无数绚丽多彩的艺术珍品。在这一时期,诗歌、辞赋、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文化现象都以成熟而完美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诗境是诗歌的魂灵。从物境、情境、意境对唐诗诗境进行解读,以期回唤诗歌之美,感悟诗歌之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