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教育   88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 毫秒
21.
当代中学生身处网络时代,所接受的信息五花八门,对于语文课堂中的教学信息,尤其是对于经典文学作品,他们的态度不再是单一的崇敬和仰望。相反,改头换面的网络文学作品对中学生的经典文本阅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基于此,在分析其荒诞性的同时,对建构网络文化背景下的中学生经典文本阅读环境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2.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加缪的代表作品,小说体现了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是荒谬的,人的存在也是荒谬的。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从荒谬和反抗两个方面来认识主人公默而索所处的局外人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23.
弗朗茨·卡夫卡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以其极富特色的创作构思和深刻的寓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小说在荒诞的故事情节中揭示真实的现实生活。本文试从写作手法、小说反映的主题及其现实意义这几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24.
重复作为刘震云小说的叙述模式,体现出作家对于人生荒诞感的认知。《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和《我不是潘金莲》是刘震云荒诞书写的代表作品,但小说人物存在符号化、简单化倾向和"想当然"意味,偏离了五四"人的文学"的传统。同时,小说结尾将主人公的悲剧置换为另一批人的喜剧,具有较为强烈的悲观主义色彩,降低了作品的思想启蒙力量。《吃瓜时代的儿女们》和《我不是潘金莲》两部小说体现出刘震云在运用西方文学资源本土化方面的不足之处,对于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5.
自发的哲学家气质和苦难经历把史铁生引向存在主义,使他与之共鸣并深受影响。存在主义对史铁生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于: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深刻领悟;对人的荒诞处境的深切体验;面向荒诞和虚无进行勇敢抗争。存在主义促进了史铁生对人生思考的深度,存在主义借助史铁生被广大读所理解。  相似文献   
26.
董俊峰 《河西学院学报》2005,21(3):82-85,91
海明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已成为现代美国神话,融入他的小说创作之中。他在四部经典小说中对人类悲剧性的处境、个人在这个荒诞世界上“单独媾和”的可能性以及人应如何有尊严地活着或悲壮地死去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并以桑地亚哥追求自我的实现的最高境界结束他的艺术生涯。  相似文献   
27.
《送冰的人来了》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戏剧家奥尼尔后期代表作之一,这部带有喜剧色彩的悲剧对生命的意义进行了诗化的诠释,隐喻20世纪西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们的生存和精神困境。剧中独特的象征意象、接近荒诞的戏剧形式、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的交互运用,使该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  相似文献   
28.
《雨王亨德森》体现了加缪哲学的"荒谬——个人反抗——集体反抗——和谐"的整体脉络,主人公亨德森所体验的异化感、死亡意象、荒谬处境、反抗和对和谐的渴求表征了加缪哲学思想中的"荒谬"概念,其"异化——寻求——回归"的人生路是现代人荒谬处境的极好映射。亨德森在焦虑和质疑中踏上了反抗荒谬的漫漫征程,努力在荒谬的世界上探寻和创造存在的意义,并在困境中寻求一条融于现实但又保持着个人存在的道路是作者索尔.贝娄对加缪"荒谬"存在的极好解读。  相似文献   
29.
陈若曦向来是被认作“伤痕学”的始作俑而闻名于海内外,她的革小说更是被视作一般意义上的“政治小说”。陈若曦是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她对生活充满了热忱和期待,但是生活却无情地伤害了她,使她对其产生了距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与大部分中国知识分子一样,陈若曦也缺乏深刻的自省精神,她也没有超越个人的怨恨情结,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她的“伤痕小说”的美学意义和深度。  相似文献   
30.
《Hello!树先生》和《钢的琴》两部"叫好不叫座"中国小成本艺术电影又一次上演了"爱比死更冷"的悲喜剧。两部电影切近"底层"风格特异,揉正剧与喜剧、再现与表现为一体,充满"二元对立"的关系,共同演绎了现代化中国荒腔走板式的"荒诞"与"疯狂"。《Hello!树先生》和《钢的琴》相继出现无疑是对中国现有电影严重同质化的有力抵抗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