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817篇
科学研究   49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12篇
综合类   163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49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创造中客观存在的情感因素,主体的这种情感的激发,是推动科学革命的主要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42.
沈从文有自己的情爱审美选择,其作品中的情爱的描写打破了长期统治中原的封建文化的影响,摒弃封建文化核心——礼教,主张“忠、孝、节”奴性,扼杀个性自由。作者怀着对家乡的深情,对乡亲的热爱,以带有湘西边地人民特有的朴野的气质,带有那个地方特有的色彩、气息和声响,用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写出了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辰河边诗意盎然优美健康的男女爱情,情调爽朗明快,色彩清新绚丽,是一幅秀美别致色彩斑烂的湘西风土人情画卷。沈从文的小说可以说是其用全付心血浇灌出来的一束束奇花异葩,充实点缀了中国现代文学艺苑,给读者以艺术享受和美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3.
<百合花>作为茹志鹃的代表作是十七年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小说.作为战争题材的小说,它对展开故事的战争场面以及涉及的政治话语做了淡化处理,而有意张扬了一种人性化的真挚的情感,避免了同类题材作品的概念化倾向,并以其独特的细节描写给读者带来长久美好的精神体验.  相似文献   
144.
李贺是个有着为国建功立业远大志向、抱负的天才诗人,却应举遭阻,仕途受挫,使其报国无门,有才不得施展,再加上体弱多病,使其备受磨难打击,从而形成近乎病态的心理个性,由此形成其诗歌特有的奇崛冷艳,朦胧晦涩,虚幻荒诞的病态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5.
视觉传达设计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怎样将视觉传达与设计完美结合,就成为一个摆在设计者面前的新课题。文章从形式美法则理论基础着手。通过分析视觉传达功能及特征,指出:运用形式美法则来协调和处理各个视觉要素的关系:运用视觉的信息传递的引导以求达到设计的形式上的完美与和谐。  相似文献   
146.
构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在专业基础教学中形式美则提及较多,而形式背后的内容则涉及不够.内容是我们组成形式的客观来源,也是形式生成之后的现实应用.社会性、地域文化特征、年龄阶段性等都是构成无法忽视的生活之美.  相似文献   
147.
"生生之美"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源和中国艺术的核心。坚守传统的汪曾祺在小说创作中,独抒性灵,化生意境,文行水流,放荡不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努力实现"生生之美"的美学追求,小说激荡出生气流衍、包容和合、自由通达的生生之美。  相似文献   
148.
日本大文学家森鸥外在其创作后期,放弃了反映社会现实题材的文学创作,独辟蹊径倾心开创了日本历史小说创作的先河。《高濑舟》就是其中一篇有名的反映历史与现实的矛盾冲撞,宣扬超逸脱俗思想的短篇小说。本文尝试从悲剧关学角度,对文学叙事中对人的不幸遭遇、悲剧主人公的抗争行为以及潜在的精神超越这几个基本要素在作品所体现出的悲剧美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9.
本文结合高等数学教学的重点环节,阐述了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挖掘高等数学中潜在的美学思想.并分析了它在美育与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0.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批评个案,李健吾的批评值得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研究。作家和批评家的双重身份使得他的批评既能保持一种源自创造的激情和宽宏心态,同时又能具备敏锐独到的识力和眼光,既可探骊得珠,又不忘指陈厉害。因此,“寻美”和“求疵”构成了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二重精神品格。总体来说,前者占其主导,后者是对前者的有益补充,从而使其批评既有可读性,同时又有利于批评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