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2篇
教育   4426篇
科学研究   121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96篇
综合类   340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293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395篇
  2011年   391篇
  2010年   339篇
  2009年   319篇
  2008年   348篇
  2007年   389篇
  2006年   388篇
  2005年   381篇
  2004年   332篇
  2003年   311篇
  2002年   259篇
  2001年   214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数学和艺术具有许多共同特性 ,数学的美是客观存在 .一些司空见惯的数学内容其实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在教学中应适时挖掘数学内容的艺术内涵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要使科学的教学方法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必须使用恰当的艺术方法 ,或进行相应的艺术处理 ,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尽可能地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审美过程是提高学生学习教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内在动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92.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民族文化记忆的本土反弹是其必然趋势。寻根文学从民族神话中找到了野性思维的优势,将它激活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构建起一个有着现代特色的原始空间;致力于把地域文化重新发掘出来,使“寻根”作品沾染上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借鉴传统审美经验,其作品展现了汉语言的活力和灵性。  相似文献   
993.
《巴黎手稿》中的美学思想与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具有内在的联系,使人性复归,恢复完满的状态,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是他们共同关注的主题。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实践是审美实现的途径而非根源,将康德、席勒的美学理想付诸实践,这是马克思对美学史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994.
鲁迅的《野草》就内容而言,具有沉郁、悲壮、谐谑这样三种品格,就形式而言,具有流动、冼炼的美学品格,就表现形式而言,有奇谲、模糊美两大类。  相似文献   
995.
美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很丰富,但教学论的理论构建对美育理论的吸纳和融合还很不够,直接影响着美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实施。为了更好地借鉴美育的理论成果,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取向、社会学取向、教育学取向和实践取向四个维度来全面理解美育的内涵。基于美育研究四个取向的成果,美育对教学论的理论构建有三个方面重要启迪:启发我们反思教学论理论中的唯理性主义,启发我们更深入的理解“个体认知机制”,启发我们更全面的理解“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996.
对审美意识的关注和培养是音乐理论课程的重要环节.作为高师和声课教学,也应重视对审美意识的培养.本文分析了高师和声课教学的现状以及新世纪对未来音乐教师提出的要求,并探索在和声课教学中加强音乐审美意识的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997.
体操难度与美感的辩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迟振国 《体育与科学》2001,22(1):49-51,48
难度,体现了体操的竞争实力,使体操运动具有激烈的竞技性特点;美感、体现了体操的核心价值。使体操运动具有艺术性特点。体操中的难度与美感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难度与美感只有交融在一起,才能产生高水平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998.
杨朱思想具有复杂性,必须结合时代背景、身世言行全面把握其思想体系。杨朱的贵己理论的出发点是个体,内容又细分为轻物重生和全生保真两个方面。轻物重生,是权衡外物与生命的准则:全生保真则侧重个体的人性和个性,二者都指向天下大治的终极目标。杨朱哲学中的全生保真对当代美学转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9.
美学家普遍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这一命题在当代语境中受到普遍质疑,美的创造、自由特质正在逐渐消失,美更多地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成为世俗化的产物。审美经验的可预测性更加重了美的世俗倾向,使美降低到形而下的层面,使美本身成为审美主体的异己力量。  相似文献   
1000.
黄蓓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1):54-55
从传统文化对个人、国家、民族而言所具备的心理凝聚力,以及审美价值倾向性的分析中,提出把握住中国悠久的传统并在当代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建立自主的设计立场和文化身份方式,为现实生活和设计带来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