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36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25篇
教育   5185篇
科学研究   216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325篇
综合类   42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5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370篇
  2013年   350篇
  2012年   473篇
  2011年   467篇
  2010年   375篇
  2009年   358篇
  2008年   401篇
  2007年   447篇
  2006年   477篇
  2005年   462篇
  2004年   398篇
  2003年   375篇
  2002年   316篇
  2001年   245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探讨了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伦理问题,认为倡导生态伦理是西部大开发的内在要求,是西部大开发主体实线的行为规范。生态伦理可以消除生态危机的发生和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2.
文学意象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最小的形象单位,本文对文学意象的语言层次、结构层次、形象层次、意蕴层次进行了具体的剖析。  相似文献   
153.
刘勰运用诗化的语言对“隐秀”进行了描述性的界定,从而使这一概念具有多角度阐释的可能性。在创作论中,“隐”、“秀”分别是对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的要求;在作品论中,具有“隐”的美学特征的作品有多层含义,显得空灵,有深度,具有“秀”的美学特征的作品有波澜,显得亮丽而光彩;在鉴赏论中,“隐”是读者追寻的意义空白,“秀”是使读者惊醒、感奋的美丽诗句。从文化语境来看,“隐”是儒家温柔敦厚诗教观念的体现,“秀”是魏晋以来追求语言形式之美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4.
员工离职倾向影响因素的多变量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测度员工工作态度的四个主要因子。然后,采用多元相关分析法,探讨这四个因子与员工离职倾向的相关关系,找出引起员工离职倾向的关键因素。以此为基础,本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交叉分析法,比较了西安地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中员工的离职倾向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状况。  相似文献   
155.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是要求人们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而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结点在于审美对道德自由感的培养,个体服从社会道德规范的"他律"行为转为"自律"行为可以借助于审美来完成,具体体现为审美对个体崇高感的培养上面。因此对于高级情感日趋成熟、稳定的大学生,我们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引入审美教育机制,以改进方法,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6.
西周青铜器的精神内涵和相称比例关系既符合力学要求,又体现了视觉的美感要求,并向着简单和实用化的方向发展,在虚实统一、有无相生中突显了器物的实用性和装饰性。其纹饰以平面表现立体特征,粗细线条表明画面元素的前后虚实关系。雕塑技法使器表平面上表现出浑厚、凝重的立体效果。动物纹饰逐渐简化而富有图案趣味。神秘色彩淡化,纹饰重视抒发性情。西周中晚期金文逐步摆脱商金文的影响,以“篆引”为基础,开始形成自家风貌,走向纯粹线条化。字型固定统一,结构取纵势,修长婉丽,圆融内敛,“线”的自足性得到强烈张扬,笔墨韵味获得独立,线条浑厚华滋,凝重自然。西周青铜器的礼制化、系列化特色突出,富于秩序感和庄严感。  相似文献   
157.
李商隐作为晚唐大家,无题诗是他独创的抒情诗体,文章以李商隐无题诗歌审美意象中的心象融铸物象的凄美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朦胧作为研究李商隐无题诗一个重要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力求一个深入的解析,为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提供更为深广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8.
张胜利 《丹东师专学报》2011,(5):109-113,129
《红楼梦》中众女儿的形象,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东方女性"之美的闪光点;同时她们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中又深受双重人格的困扰。吕启祥先生的论红文章,特别是《〈红楼梦〉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化形象的塑立》一文,从女性的独立人格与主体意识出发,深刻解析了《红楼梦》中"东方女性气质"的多重文化内涵;提出作为审美主体的红楼女性如何在审美活动与文化自觉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自我的命题;阐述了《红楼梦》一书与现代女性文化形象之间的关系;明确指出应恢复和确立《红楼梦》在世界女性学学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9.
元代道教盛行,对当时的文人创作影响甚大,在元曲特别是散曲作品之中,体现出极为浓厚的虚幻意识。表现在对历史兴亡更替的透视与淡漠,对功名富贵的消解与否定,对避世隐居、学道求仙的追求与向往,以及对纵情声色、及时行乐的认可与肯定等几个方面,反映出了元代的社会环境、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60.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提出了态度习得的三种学习情景:经典性条件作用,对行为成功的知觉,人类的榜样作用。基于该理论,采用榜样示范法、环境影响法和成功体验法可以帮助学习者习得积极的英语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