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4194篇
科学研究   119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54篇
综合类   310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271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354篇
  2011年   344篇
  2010年   304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320篇
  2007年   371篇
  2006年   387篇
  2005年   386篇
  2004年   324篇
  2003年   312篇
  2002年   257篇
  2001年   210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在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湘西边陲小镇自然和人生形式的边城小说,与沉落的都市世界相对照,希求以和谐自然的湘西社会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参照,实现其重塑民族经典的伟大梦想.浓重的湘西文化色彩使他一直不曾被都市文明完全同化,那深刻的童年记忆与现实中的一切形成鲜明对照.怀着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乡下人心理上的优势,沈从文以他那特有的重直觉重感悟的独特思维方式构筑起一个理想的乡土世界,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952.
桑塔格的美学思想研究在国内还处在初步阶段,主要是零散的介绍和少量的单篇论文,论著也有史大于论的问题。外国的研究起点较高,但仍大有余地。如果能够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艺术色情学、新感受力和形式论结合起来研究,那么对她的美学研究可能更为有机化和容易涵盖其他话题。  相似文献   
953.
“梦幻”空间是具象绘画中空间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演变,显示了具象绘画所呈现的多元态势。与现实空间比较,它具有时空错位、形象奇异、透视变异、光影诡秘等形式特征。探究“梦幻”空间形成的内涵表达以及思想根源,可以看到“梦幻”空间的精神表现与表现形式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954.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的思想成长、基本艺术思想和政治理念的形成,是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产生巨大撞击、转向,中国人内心世界产生极大分裂转变的80年代.他们以完全迥异于前几代的个性化艺术表现手法.和自己独特的成长经验来关注和讲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追求客观真实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955.
《全相平话三国志》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人物塑造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张飞形象的塑造上。原因在于:关羽崇拜的影响;不同作者审美取向的差异;不同艺术形式叙述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956.
欧阳修的文艺思想主要通过“文道之辩”、“言意之辨”、“自然与人工之辨”、“诗画意形之辨”和“审美娱乐论”等五个方面体现出来。他的文艺思想对当世及后世都有较为重大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57.
从词心和审美心理两个角度解读《石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和作者的心路历程。就词心而言,《石林词》表现出明显的功业思想、落寞况味、厚谊重情和特殊人物崇尚;就审美心理而言,《石林词》则渗透出浓郁的崇大、尚气、醉吟、庄禅意趣等倾向。  相似文献   
958.
古朴雄浑的东北地域风情,孕育了呼兰河的女儿,造就了她独立不羁、追求自由的精神。萧红笔下的东北民俗风情,洋溢着淳朴的民风乡俗、古朴洪荒的原始自然的特点。萧红的难能可贵之处,就是她能脱离三十年代的普遍空气,站在民间文化的立场上细致地描绘了下层人们承受的生活苦难和对抗困境时的乐观、豪情和坚强,热情地抒写了民间社会自在的道德立场。  相似文献   
959.
影戏的娱乐、审美功能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戏虽然是为满足俗民的“信仰”需求而产生的,但作为戏尉的一种,它也具有多重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作为戏剧的一种,观众可以像欣赏其他戏剧那样或看或听,以领略其神情韵味;影戏艺人有非常强的插科打诨和即兴创编能力;影戏具有一些“人戏”所无法比拟的特性,可展现更为广阔的世界;影人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工艺品能给广大民众以强烈的审美娱悦;艺人操作娴熟并有许多特技表演。  相似文献   
960.
School students of all ages, including those who subsequently become teachers, have limited experience posing their own mathematical problems. Yet problem posing, both as an act of mathematical inquiry and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part of the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form vision that seeks to promote mathematics as an worthy intellectual activity.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explored the problem-posing behavior of elementary prospective teachers, which entailed analyzing the kinds of problems they posed as a result of two interventions. The interventions were designed to probe the effects of (a) exploration of a mathematical situation as a precursor to mathematical problem posing, and (b)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criteria to judge the mathematical quality of the problems posed. Results show that both interventions led to improved problem posing and mathematically richer understandings of what makes a problem ‘go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