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9篇
教育   4316篇
科学研究   167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88篇
综合类   31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8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299篇
  2013年   258篇
  2012年   374篇
  2011年   370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332篇
  2007年   370篇
  2006年   384篇
  2005年   397篇
  2004年   336篇
  2003年   320篇
  2002年   270篇
  2001年   222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论《齐风·鸡鸣》从理性到情致的审美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风.鸡鸣》的阐释观自汉迄今大致经历三种类型:"诗人介入式"、"半联句体"、"问答联句体"。这三种不同的阐释观大致向我们描述了《鸡鸣》阐释史从理性到情致的审美取向。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和阐释理论是审美取向不同的根本原因。但是这三种阐释观有着内在和一贯的发展理路。它们不仅在其所属的时代里有其存在的意义,而且在当下也是人们复杂的审美需求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992.
人类乐生需要和快乐情感的被意识并企图通过自由创造来再度进行体验,这就是审美需要的产生及其审美活动的形成。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人类的感官和意识的发展,审美意识的日益强化,最终审美需要便从日常的实用功利观念中独立出来并形成独特的审美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993.
从概念意义、形象意义和审美意义角度,对张培基先生的三句译文进行分析,并给出了新的译文.以增进跨文化交际中的交流。  相似文献   
994.
俄国形式主义反对当时文坛以内容为主的倾向,其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学作品是纯形式,是材料之比,而非现实主义的反映。他提倡艺术的目的就是形式的陌生化。虽然,以上观点有些偏激,但确实抓住了文学创作的特质。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陌生化即形式对于内容的审美建构过程,陌生化是文学创作的一般手法。  相似文献   
995.
适应大众生活的不断艺术化和审美化趋势,现代企业经营不仅应该是一种经济活动,也应该努力成为一种审美化的活动。企业经营美学就是把企业经营过程中美学原理的应用问题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一门实用性交叉学科。本文作为企业经营美学研究的一个导论,试图提纲挈领地阐明以下四个问题:一是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术使命;二是企业经营美学的学科特点;三是企业经营美学的理论体系;四是企业经营美学建立的时代背景和价值前景。  相似文献   
996.
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 ,“苍凉”的意蕴表现在人的生存境况的尴尬 ,人在命运前的无奈以及人性的虚伪丑恶 ,集中体现在爱情与亲情的消解。面对人生的缺失 ,作家笔下常见的不是惨淡的决裂而是审美的、诗意的哀感和牵念 ,苍凉之中蕴含无限的眷恋 ,表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997.
本文论述了建安时期出现的游宴诗 ,通过描写游宴生活题材 ,反映了特定时代特定阶层的生活崇尚和众趋性格 ,揭示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价值和心态 ,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对后世诗歌艺术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声乐教学与美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美育要有意识地贯穿于所有的专业技能课程之中。在声乐教学中也要遵循音乐美学原则,努力将声乐技能课中的技巧与美育结合起来,包括有: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实践性和交流性等。使学生在良好的审美氛围中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99.
王闿运的七夕诗突破了历代七夕诗的传统节日文化的题材范围,其创作实践表征了王闿运从传统向新变的突围。七夕诗系统地记录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和诗人的人生遭际。其七夕诗婉转自然、沉郁典雅的艺术风格又体现了他诗歌艺术的另一种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000.
明清时期的情理之辨主要表现为情感美学观与理性美学观的歧异,两分别标示了以情为本、抒情求美和情理融合(以理为主)、美善相兼的不同美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