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4448篇
科学研究   134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70篇
综合类   32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291篇
  2013年   257篇
  2012年   378篇
  2011年   378篇
  2010年   332篇
  2009年   306篇
  2008年   346篇
  2007年   396篇
  2006年   387篇
  2005年   399篇
  2004年   335篇
  2003年   319篇
  2002年   274篇
  2001年   215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魏晋玄学在各发展阶段虽有不同特点,但始终围绕“名教”与“自然”问题进行儒、道整合,试图形成一种适合现实社会需要的指导理论。但客观结果却与理论目标相悖离,魏晋玄学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论指导并不成功,而它在儒、道整合中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精神,即现实基础上对美的极致的追求。对这种美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实际上就是对魏晋玄学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32.
文化变革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文化政治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要实现文化变革,首先要对文化政治化进行辩证的反思,在自我反思和批判中推陈出新。文化现代化是中华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文化政治化到文化现代化也就成为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33.
论音乐艺术与服装艺术的审美共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艺术和服装艺术作为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在审美上却有很多相同之处,文章主要从审美过程来探讨两者的审美共性.  相似文献   
34.
追随永恒,追求学的经曲价值是曹轩的学理论与他的作品的最突出的特征,正是在这一个层面上,我们看到了他与安徒生同在,也正是在这一层面上,我们看到了它徒生童话与中国当代儿童学的精神联系以及这种联系所具有的意义:安徒生童话所代表的学的古典品格依然有效,“追随永恒”指示了儿童学多辐向发展中充满魅力的一个辐向。  相似文献   
35.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永福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烹饪经验,风味小吃各式各样。永福人对风味美食的追求包括以下几点:出身低微、自然天成;原料新鲜、风味地道;注重养生、追求时尚。  相似文献   
36.
自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这新派武侠四大家之后,超越与突破、创新与求变成了新时期武侠小说创作的核心主题。令人欣喜的是,在经历了困惑和阵痛之后,一大批"70后"乃至"80后"的新武侠作家及其作品成功地破茧而出。他们的创作既给武侠小说带来了种种新变,也从历史、文化、审美、精神等层面彰显了自身的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37.
审美是感性的身体话语,而制度则带有外在和强加的色彩,二者本应是矛盾的。然而,一旦它们结合起来,彼此原本的独立身份便暧昧不清,这也正是这一概念的优势所在:潜在于"审美"中的"制度"令人无所察觉,而形成了"制度"的"审美"则更易于确证自身。因此"审美制度研究"便成为一个反思的起点,引导我们从"审美"研究转向"审—审美"研究。  相似文献   
38.
托马斯.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用"追求幸福权"代替"财产权",其真正用意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是为了化解其心中平等与财产所导致的不平等及平等与黑奴这一特殊财产之间的两组矛盾,为以后的改革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39.
《青春之歌》具有两个层面的主题蕴含:一是主人公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培养下对革命的追求,一是主人公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对个性的追求。第一层面是作者主观意图的体现,处于作品的表层;第二层面是作者潜在意识的自然流露,处于作品的深层,并具有对第一层面某种程度的解构意味。作品因两个层面之间的张力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40.
作为明末清初的民间说书艺人,柳敬亭以其酣畅淋漓、出神入化的表演技艺,取得了卓越成就,在中国俗文学史上享有突出地位。他亲历时代变迁,见证重大事件,富于情义品节,通过个人命运的起落跌宕,痛感身世之戚、家国之悲。诸多文士题赠诗文,又形成了一个颇为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从他者的视阈,将柳敬亭视为文学表现对象,视为抒写广大文士复杂意绪的符号化人物。他们或赏其艺,或抒悲慨,或从道德层面加以鄙夷,或从权力意图予以利用,折射出清初遗民、学者、仕宦等不同角色人等的政治诉求、道德观念,更加彰显出柳敬亭的丰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