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28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0篇
教育   5030篇
科学研究   204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392篇
综合类   46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9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310篇
  2013年   264篇
  2012年   430篇
  2011年   414篇
  2010年   371篇
  2009年   352篇
  2008年   409篇
  2007年   496篇
  2006年   509篇
  2005年   504篇
  2004年   452篇
  2003年   429篇
  2002年   344篇
  2001年   295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本文通过叙述笔者作为交响乐团指挥在"欧亚室内音乐节"的亲身经历,总结东西方乐手的演奏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本质原因是因为东西方音乐审美的差异,总结出地态决定乐态的根本因素。由此得到我们交响乐训练、培养的一些启示,也希望为从事交响乐演奏和教学的爱乐者们提供一些参考,共同完成我们的音乐梦想。  相似文献   
972.
声乐艺术是一种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艺术,而审美贯穿于其全过程,所以说,声乐艺术与审美是密不可分的。然而,长期以来,声乐教育的重点一直停留在对声乐专业技能和技巧的训练上,忽视了对声乐本身审美层次的开发。本文即以声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为论述对象,分析声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  相似文献   
973.
委婉语的基本内涵就是说"好听的",它体现了人们对美学的追求,把语言符号变成审美对象。分析委婉语的美学特征,探讨语言运用者在一定交际目的的支配下,形成一定的审美心理结构作为语言符号委婉语,在产生和传递信息过程中的美学构造原理。  相似文献   
974.
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中对人物分析提出了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在小说中的运用,并强调了圆形人物在小说中的重要价值。为了印证这一点,我们可以选取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下的作品中的人物来详细解析圆形人物的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安娜与斯嘉丽这两个女性形象的深入分析,便能从中发现圆形人物所富有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75.
日本饮食精致、口味清淡,讲究就餐礼节、食物的形与色、食器和用餐环境等。从这些特征可以看出日本饮食代表一种纤细精致的文化,反映出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以及严格的上下级关系等。  相似文献   
976.
叶衍兰主张诗歌在抒发个体真性情的同时,保持高雅的文化品味,对于各种文学风格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个人天性,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品格。在创作上,叶衍兰《海云阁诗钞》具有明显的词化倾向,蕴涵着花间词的美学特质,对晚清岭南文学颇具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977.
大学生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大学生的阅读效果,不仅影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更关乎大学生的成才和成长。针对当前大学生的一些不良阅读倾向,亟需进行必要的矫正和引导。  相似文献   
978.
文章探讨了移情说对广告翻译中审美再现的适用性,并提出了广告翻译审美再现的三大策略:使用诗化语言、营造感人意境、巧用互文手法。广告译者应透彻理解原文并选用恰当的手法再现原文的美感和情感内蕴,使译文起到预期的移情作用,实现移情促销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979.
980.
钟营 《海外英语》2012,(6):168-170
在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和意译一直是译者采取的主要翻译方式。然而这种翻译方式关注的主要是语言和文化上的翻译和转化,忽略了翻译主体间的审美感应对译文所产生的影响。该篇论文从不同主体间审美感应方式对译文的影响这个角度,选取《锦瑟》的两篇译文进行对比赏析,讨论译者对原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把握和翻译,分析译文中原意的缺失,以期有助于译者运用汉诗英译的审美方式,在翻译过程中更充分地发挥主体性,翻译出符合作者翻译目的的译文,在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诗歌艺术的过程中,让读者欣赏到原诗歌及其译文的意蕴和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