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9篇
教育   1895篇
科学研究   4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42篇
综合类   157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56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三段论是学创作中的一种审美叙事手法。《白鹿原》成功地将传统故事叙事三段原理创化为审美三段论。人物塑造三段论在发展中塑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出复杂的人物性格,挖掘出人物命运的悲剧意义;情节演进三段论通过丰富复杂的意象情节变化强化了作品的可读性,探寻到人物的心路走向,展示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历史真实;主题意蕴三段论在社会事物的互动发展中揭示了民族化心理的演变轨迹,反思和建构了民族化。  相似文献   
42.
在维特根斯坦的学说中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不一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维特根斯坦的双重人格左右其学说:一个是科学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一个是人文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两个维特根斯坦时时处于内在的冲突状态.前期科学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占了上风,受压抑的人文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将美学观带入神秘主义;后期人文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占了上风,潜在的科学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又将美学观带入神秘主义.两个维特根斯坦冲突的结果使他的美学观难逃神秘主义命运.而这个祸根在于语言,在于将所有的美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  相似文献   
43.
美学通常被视作哲学学科本有、自明的一个分支,是哲学思想在艺术领域的运用。这一观念使美学局限为一个具体事域的学科。本论通过对美学现代开端的考察,在其思想的形成道路中透视美学与现代思想的勾联,揭示美学所开启的思路对传统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44.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着力探讨了长篇小说的结构技巧。首先,小说结构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小说结构应具有形式美。我们对此进行了较详细的探讨,这对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美学,对当今的长篇小说创作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45.
艺术观念是人类追求"美"的体现,也是影响人们审美能力、审美活动的基础。艺术观念具有一定超前性,是体现城市文化综合素质、体现其市民文化修养程度以及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标志之一。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城市建筑不仅具有实用主义的价值,而且还赋予了其审美的功能,城市良好的视觉形象,造型优美独特景致以及内蕴深厚的文化审美价值,都成为未来展示城市发展和个性的标志。本课题主要以目前国内城市规划建筑的成绩为基础,从艺术观念的角度探讨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6.
RP技术能够快速成型得到实态模型,设计美学则使产品呈现美观的状态。RP技术在设计美学中的运用,就是利用RP技术的快速性和直观性,在设计制作过程中,以设计美学的原则和方法来规避不恰当的因素。使产品在设计与制造过程中,体现出形式美与技术美,获得高品质的产品,对加快设计与制造业发展,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7.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关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关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关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关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关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183;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关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关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关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48.
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点是和谐,即追求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表现与再现、情与理、形与神、言与意的辩证统一。当代,在重新思考美学问题的大背景下,和谐论美学日趋彰显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美在和谐”一说更具包容性和学术的张力。和谐论美学这一开放的体系很好地完成了对于美的本质的阐释。对当下现实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和谐论美学的实践性和历史性。特别是在当下政治背景中。和谐论美学是和谐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审美的总结,也直接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49.
散文化小说的教学是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难点,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正视学生的阅读现状,在教学中渗透"整体"意识,创新文体观念,注重审美性的培养,如此才能适应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50.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examines the resurgence of popular, semi-academic nationalist discourses that solidify the figures of “Japan” and “Okinawa” within post-1945 U.S.-led formation of nation-states across the Asia-Pacific. It critiques two discourses that are symptomatic of such a return to the figure of the nation: developmental economist Matsushima Yasukatsu’s thesis of “Ryukyu’s independence” and philosopher Takahashi Tetsuya’s call to relocate the U.S. military bases from Okinawa to mainland Japan. These symptomatic instances of the mutually transferential nationalisms in Okinawa and mainland Japan rely upon crudely culturalist assumptions about the self and the others and are thus surprisingly oblivious to how the very nation-forms have been instituted as part of imperial modernity. Their implicit figurations of the exemplary national subjects partake in the biopolitical assumptions as to whose lives must be “made to live” and “made to die” within and outside the border of the national. Ultimately, such nationalist discourses about Japan and Okinawa engage in a zero-sum exchange of imperial shame and colonial shame, a process that further stabilizes the co-operative placement of local nation-forms within the U.S.-led inter-state regime of warfare and biopolitics. But insofar as these discourses require the images of the nations that they seek to represent, their (re)production of what Naoki Sakai calls “a schema of co-figurative” nationalities needs to be critiqued through an exploration of a radical aesthetics and affect that pertain to image production.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rticle presents my interpretation of artist Nema Satoko’s recent book of photography titled Paradigm, a work in which both bodies and objects explore their potential transformations in the midst of their precarious exposure to one another. I argue that Nema’s images of fragile bodies and objects in the present landscape of Okinawa are poised on the cusp between the past that invokes a sense of shame and this past’s potential future that necessitates an ethical posture of humility. In the vicinity of Adorno’s notion of “art’s shame,” Nema’s photographic images illuminate an amorphous realm of fragile beings, whose linkage and exposure to one another opens a space of viability that is obscured by the biopolitical imaginaries of nation-fo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