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9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138篇
教育   2178篇
科学研究   1230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47篇
综合类   21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349篇
  2011年   361篇
  2010年   286篇
  2009年   258篇
  2008年   241篇
  2007年   272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designers is crucial in the field of design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vices versus those of expert designer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literature; however, studies exploring the issue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cesses in the actual workplace are not well developed. Our study addresses the topic by us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long with flexible design. Collected data from the interviewees with different work experience were analysed by open, axial and selective coding. Herein, we argue that the processes by which a designer transforms from a novice into an expert in the industry are constructed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several complicated factors. The re‐learning inherent in design professions is implemented through knowledge transfer gained from participation in design projects, particularly regarding tacit knowledge. Also, the novice's process of learning and training yield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kills that companies and firms require of designers; this process involves a series of disciplinary sub‐processes, from destructive to reconstructive, implemented by employers. In these sub‐processes, the subjectivity of designers is neglected, leading to the suppression of imaginative expression and feelings of alienation among these workers.  相似文献   
92.
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际者在交际使用过程中能否恰当运用语言的一种能力.它由语言本身的语用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等方面构成.教学中,在注重学生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更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段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93.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国或地区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经验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为主要动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条件,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制度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举措,适合国情的转移模式是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关键.为此,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选择适合国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快相关政策制度的改革调整,加强教育培训以增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能力,通过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循序渐进,以促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4.
该文采用较先进的测试手段,对空调器所采用的波形换热器进行了试验研究.在大量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得出了该换热器的当量换热系数,风阻力损失与片距、风速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95.
吴献金  李妍芳 《资源科学》2012,34(2):301-30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日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目前的碳排放量较十年前增长了两倍多,然而日本的碳排放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中日两国是否由于贸易产生了碳排放转移现象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分别分析了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和日本由于贸易引起的相应部门产生的碳排放转移量;利用LMDI法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这三个角度分析了其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和日本碳排放转移变化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这三年中国由于出口到日本引起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要大于日本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中日贸易存在着碳排放转移现象。规模效应对转移至中国和日本的碳排放量在三年的变化一直起正向作用,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中国碳排放转移变化值都由负向作用变为正向作用,对日本则反之。最后,本文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6.
李庶心  胡文祥 《科技通报》1996,12(6):375-376
本文使用相转移催化剂(TBAB)合成了空间位阻大、碳链长的6个含特丁基的三羟甲基烷烃t-Bu(CH2)nC(CH2OH)3(n=0、1、2、3、4、6),测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熔点,进行了元素分析、质谱、红外光谱鉴定。  相似文献   
97.
谭宏  陈洁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2):152-155,167
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知识场提供了知识转移的情境。它分为系统场、演练场、源发场和对话场四种类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障碍主要出现在跨越组织边界的知识场,即演练场和对话场中。主动地创造与知识转移相适应的知识场以克服这些障碍,会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
彭正龙  赵红丹 《科学学研究》2011,29(8):1207-1215
 整合差序格局理论与团队创新理论,基于知识转移视角,构建了团队差序氛围与团队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并通过选取本土企业项目团队主管及其直接下属的421个配对样本,运用层级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发现,团队差序氛围与知识共享及团队创新绩效显著负相关,知识共享与团队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知识共享对团队差序氛围与团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而知识转移渠道对团队差序氛围与团队创新绩效之间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相关结论对本土管理者从团队差序氛围的角度考虑团队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
钱进  张钢  王宇峰 《科研管理》2011,32(3):36-42
  摘要:从基于知识二元分类的知识转移已有研究成果出发,本文指出由于现实生活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彼此包容,知识转移是一个显性知识转移与隐性知识转移交织在一起的过程,难以简单二分,需要从新的视角对基于IT平台的知识转移模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本文通过对建设银行非现场审计系统的案例研究,构建了基于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系统的审计知识转移模型,分析了基于IT平台的知识转移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及其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0.
江积海  陈芳颖 《科研管理》2011,32(5):94-102
本文基于Nonaka的SECI模型,从知识属性、知识主体和知识活动三个维度刻画后发企业知识传导路径;然后,从知识活动、知识特性、知识接收方特性等层面构建了后发企业成本因素的实证研究框架,并重点探讨传导活动中的广度、密度、速度和交互度的四度成本因素及其影响机理;论文收集调研问卷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实证检验相关假设。研究表明,知识属性和知识主体等维度各因素通过对知识活动的作用而影响传导绩效。最后,从广度、密度、速度和交互度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知识有效传导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