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57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22篇
教育   5976篇
科学研究   351篇
各国文化   29篇
体育   318篇
综合类   441篇
文化理论   51篇
信息传播   2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193篇
  2014年   452篇
  2013年   456篇
  2012年   654篇
  2011年   644篇
  2010年   446篇
  2009年   420篇
  2008年   440篇
  2007年   564篇
  2006年   480篇
  2005年   494篇
  2004年   440篇
  2003年   378篇
  2002年   311篇
  2001年   233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02 毫秒
11.
美术教育作为人的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为各国教育界所认同,但由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使部分人士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与误解。本作通过在日本短暂的艺术交流,了解了日本美术教育的一些现象,并将我国该方面的现实与之进行比较。希望引起各界对当前我国美术教育的关注,以更好地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  相似文献   
12.
刘姥姥在曹雪芹笔下着墨并不多,但这一人物形象却深得人心。刘姥姥的政治地位、经济能力与贾府有天壤之别,但她却能进入到“侯门深似海”的大观园,并得到荣国府上下的一致认可。这就得益于她高超的公关技巧与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3.
书法欣赏与美的再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法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书法欣赏的第一视觉印象常常是书作的神采、气韵,在审视它的章法,剖析它的结字、用笔,由书作的意象,而联想到生活中种种事物,作者的创作环境和思想活动,从而领会出作品的美。因此,书法欣赏的过程,是观赏者的“美的再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导语、课堂提问、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5.
陈梦家是后期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真实地抒写自己的情感。二、构思精巧,想像丰富,比喻新奇。三、追求诗歌的内在意蕴美。四、强调格律与情绪相契合。  相似文献   
16.
本从发展史的角度作为切入点,阐述了在设计的发展史中,艺术与设计一直存在着三对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功能与形式的关系、设计中主观创造性与客观约束性的关系,同时阐述了在艺术造型运用到设计中的过程中时,二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负盛名的一篇,不仅在国内蜚声文坛,在世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阿Q正传》中,鲁迅独具匠心,采用了反讽与幽默相结合的诙谐手法,取得了板起面孔指责、说教所无法达到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古代四大石窟之一。石窟艺术源自古代印度文化,在中国及世界各地有着许多古代石窟艺术的历史遗存,而在众多的石窟艺术的历史遗存中,麦积山石窟有着许多不可替代的惟一性。和国内外比较著名的石窟相比较,麦积山石窟在人文环境、地理风貌和佛教造像风格等方面的独特性就会突现出来,这正是麦积山石窟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文学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达到的是一种精神升华的境界。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注视着的是具体的艺术形象,文学欣赏是对形象艺术的感悟过程,在这个感悟过程中,欣赏者应始终是对文学作品的整体艺术的感受,而不是局部的寻章摘句,如仅仅盯住某个细节、某个动作,就不能感受到整部作品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作品创造欣赏者,因此,在进行文学欣赏时,一定要选择最为优秀的作品,——“取法乎上”。  相似文献   
20.
艺术是生命的必然产物 ,生命的奔腾突进是艺术的内核 ,生命的活力与动感流泻到艺术品的每一个角落 ,艺术品的构造成分和组织方式是动感的 ,是生命的舞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