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12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20篇
教育   6140篇
科学研究   318篇
各国文化   28篇
体育   323篇
综合类   457篇
文化理论   52篇
信息传播   1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449篇
  2013年   465篇
  2012年   659篇
  2011年   655篇
  2010年   464篇
  2009年   427篇
  2008年   458篇
  2007年   610篇
  2006年   485篇
  2005年   507篇
  2004年   449篇
  2003年   397篇
  2002年   310篇
  2001年   239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中国佛教美术的早期是一个漫长的引进融合阶段,很大程度上受到印度佛教美术,尤其是犍陀罗美术的影响,但中国佛教美术的基点仍是本土艺术传统。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美术逐渐融合和减退了印度佛教美术强烈的肉欲和性感色彩,消磨了希腊艺术几何概括的形式,逐渐改变了印度化的雕塑,创立了中国佛教美术的样式。犍陀罗式的印度化雕塑也渐渐演进成汉式造型,“右开左合”的改良式偏衫更成为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的特征。这些基本形象的改造既不失佛经本意,又易为民众普遍接受,真正体现了民族性。  相似文献   
992.
客家山歌与中央苏区红色歌谣孕育关系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色歌谣是民间叙事抒情这一传统体裁政治转化和嫁接的直接结果,至今仍以其鲜活的思想、深厚的感情感染着人民。它承载和展示的是一幅党领导人民争取幸福、自由而浴血奋战的历史画卷。重温和梳理这一历史,有助于我们深刻领悟革命伊始,党和军队和人民就血肉相连。从而也对江泽民同志在新时期郑重提起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更深入透彻的学习。  相似文献   
993.
在主流学中,男性以理性、秩序和明晰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力。而民间女子却在私情歌谣中直新获得了这种权力。始们以混乱、破碎和非理性的语言形式消解了男性建构的神话,以此表速了女性的情思和精神,改变了其在以男性为本位的传统作品中被书写的命运,使女性从被言说的他向自我言说的主体转变。  相似文献   
994.
主要探讨北宋著名词人秦现《淮海词》愁情的形成原因、描写特色。挖掘《淮海词》在愁情表现方面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995.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理论和批评中出现的众多饮食譬喻,蕴含着一系列值得关注的文学观念。这些文学观念的表达在譬喻的语境中更显自然、贴切、鲜活和生动,显示出譬喻性直觉思维的某些科学性层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批评理论别样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996.
伴随20世纪初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美术史界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留学潮。其中女性画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对中国近代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郑鑫 《闽江学院学报》2005,26(3):124-127
美术创作中,“艺”和“术”具有不同的内涵。以大漆为主要煤介的漆画创作,要求每一位作者既要是成熟的画家又要熟谙漆艺的髹饰技能,必须具备漆艺技术与绘画技巧两方面的修养。在学习阶段,自觉地接受规律性知识的引导和启发,努力探寻“术”的真谛,在创作中,既尊重画种的语言规范要求,又强调内在情感的精神创造,使作品的“艺”和“术”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98.
谈多媒体教学在中学美术欣赏课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主要阐述了中学美术欣赏课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有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师生互动性,同时阐述了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999.
声乐是由人嗓发出声音用以表现人类感情的艺术。这里从声乐的原始粗犷期和声乐的艺术演唱期两方面的情感表现以及歌唱对语言的强烈依附性等角度,论证唱情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和核心,声乐艺术是在唱情中完成二度创作的艺术,以冀对歌唱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00.
Drawing is one of children's modes of communication which has recently excited academic inquiry in non‐Western cultures. It is the means through which children express their fears, desires, anxieties and conception of phenomena.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drawings by four‐ to ten‐year‐old Botswana children in response to the human figure as an aesthetic object. The methodology involved observing a sample of forty purposively selected children engaged in the drawing process and analysing their visual productions in addition to conversational talk about their art.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human figure was the dominant aesthetic subject across ages represented in both conventionalised form and personalised imagery. Older children showed interest in culture specific imagery and demonstrated mastery of occlusion and depth cues, while four‐year‐old children had limited spatial awareness.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children demonstrated gradual improvement of drawing skills with ag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rawing competence between sexes.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are suggested to scaffold children through the stages of art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