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3440篇
科学研究   10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8篇
综合类   17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280篇
  2011年   286篇
  2010年   262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74篇
  2007年   349篇
  2006年   311篇
  2005年   281篇
  2004年   266篇
  2003年   259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梦是文学创作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在小说《简爱》中,夏洛蒂.勃朗特通过梦的意象把女主人公简爱充满疑虑和矛盾的内心展现在读者面前。该文对小说中的梦境描写进行了归类并对其作了进一步分析,展示通过梦意象的运用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增强了思想感情表达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22.
意象是诗词意境的重要构成单位,在古诗词中有着特殊位置。意象既不是物本身,亦不是心自体,而是二者互孕共生的产物,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完美融合。"鸿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意象,作为客观物的鸿雁,经过诗人独特的人文体验与刻意营造,具有了丰富的意蕴。本文试从建构类型上将古诗词中的"鸿雁"意象进行分类,并分析探讨其各自蕴含的丰富寓意。  相似文献   
23.
英语词语的意义由其所处的语境来决定 ,尤其是不同的学科有其独特的意义。译者在翻译时须予以重视 ,认真揣摩原文的语境 ,正确选取语义。同时 ,译者对所译学科的术语有所掌握或了解无疑有助于译文的通畅达意。此外 ,译者不可忽视历史文化背景决定语义  相似文献   
24.
在儿童“100种语言”中,儿童的每一种声音都充满了童趣。作为非真实的表达,“代声音”即是其中一种。本文拟通过探索儿童“代声音”背后的意义,为幼儿和谐发展之教育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25.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感兴说指的是艺术创作中的灵感兴发现象。与西方文艺理论中的灵感说大不相同,它包括五个方面。其一,灵感兴发的神秘源泉:体道通神;其二,灵感兴发的诱因和物质载体:自然万物;其三,灵感兴发的主体状态:葆真全性,回归自然;其四,灵感兴发的主观条件:凝神、妙悟;其五,灵感兴发的本质涵义: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所有这五个方面,无不基于道家和禅宗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26.
教育公平基本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日渐引起人们关注。本文试对有关教育公平的基本理论作一研究。  相似文献   
27.
语义和语势的连贯、流畅,是汉语话语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从话语组织的角度来看文气和语势,则通常是以语义重心的明晰和前后衔接的自如为基本原则的。需要指出的所谓语义重心的明晰和前后衔接的自如,仅仅是基本的原则要求而已。在具体的言语表达实践中,语体的多样性、表现内容的丰富性和主体情致的复杂性等因素,都决定了话语组织方式的灵活性以及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28.
高校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高校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有很多难以尽如人意的地方.对此,教育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29.
词汇语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义问题是词汇研究的重心。本从词定义的模糊性、词的语义单位及单个词内的语义之间的关系及组织等三方面着手对词汇语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0.
屈骚批评传统久远而源远流长,传统屈骚批评自汉代起便与儒学和经学结缘,批评家多服从政治伦理的评价,以思想内容的好坏、政教作用的大小来衡量屈骚,用汉儒说诗的理论和引此比彼的方法着力于对其思想内容及价值取向的挖掘,而对楚辞独具的诗义和艺术手法均有所忽视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的歪曲。批评标准和批评方法的局限是古代屈骚阐释中最为显见的不足,对于传统久远而日益沉滞的屈骚批评而言,新的批评方法的出现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新的方法终于在清末民初隐然成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