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104篇
科学研究   34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31篇
综合类   5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主导—主体教学理论强调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从而达到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通过分析主导-主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突现行为,提出了利用突现理论来提高主导—主体教学的方法。将突现理论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能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2.
文学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体现了人文问题的复杂性、多义性和模糊性。文学翻译是有其特殊性的,它的特殊性绝大部分来源于文学文本的特殊性。由于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审美特色、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翻译的可译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原文的艺术特色不可避免的受到损失。译者的任务就是能动性的再现原作的艺术特色,把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33.
伴随着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主体性哲学美学成为反思历史、重塑个体的强大文化思潮;文学与美学也在不断地与政治分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体的自由和审美的理想,呈现出从集体话语、个体彰显,再到诗化哲学、审美自由和审美文化的历史转型。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和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便成为"美学热"中从哲学到审美、从群体到自我、从机械反映论到主体实践论的理论动力,人道主义也不仅仅是思想解放的热情,更是以"主体性"的面貌成为系统化的理论表述和具有学科意识的理性思索。而此种回归人性、倡导自由和文化启蒙的美学思潮也将持续而深入地影响历史。  相似文献   
134.
礼貌是个普遍现象.礼貌的产生在于交互,而情态在礼貌产生中起了重要作用.该文对情态的概念、情态的分类、情态动词表示的间接性与礼貌之间的关系作了论述,从而得出结论:情态和礼貌密切相连,它们看上去甚至是一种某个情态表达式的形式显性化程度和它表示的情态类型与它传达的礼貌程度之间的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5.
文化传播中因文化过滤的原因往往会造成文化误读,它是因为发送者文化损耗和接受者文化渗透所造成的。文学在文化传播中的误读就更为明显,既有“见仁见智”的积极性误读,又有理解偏差而造成的消极性误读。但从本质而言,都应是阅读者的积极主动阅读所致,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批评的主体性,具有再创造和文化过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6.
ABSTRACT

The authors consider in this critical paper that claims that human agents experience things-in-the-world as the same are deeply flawed as these accounts misconstrue and fail to appreciate the phenomenology of embodied subjectivity. To overcome these complex problems they outline how phenomenology can reach beyond positivist and standardised approaches to classroom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and offer a broader and more encouraging perspective. They consider that the naturalistic account of subjectivity advanced by Merleau-Ponty provides a theoretically sound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experiences better and for embodiment to become more central to educational aims. In developing their position they detail how recognising changes in Merleau-Ponty’s thinking over time are crucial for appreciating the nature of embodied subjectivity. Thereafter, they highlight and exemplify how practical approaches based on a 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 of seeking, sensing and seeing could enhance the centrality of embodied subjectivity i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37.
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范畴,不同时期的思想家从不同视域对它作出了不同理解,对拓宽、深化唯物史观社会交往理论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但对作为社会交往理论的主体间性范畴的实质的把握不能脱离唯物史观视野,这样才能将主体问性的研究引向正确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8.
余诗隽  柳春燕 《培训与研究》2006,23(10):27-29,95
本文将句末“再说”分成“再说1”和“再说2”,认为“再说1”是典型动词,“再说2”则是正在发生语法化的非严格意义上的助词,并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出发,着重描写了“再说1”和“再说2”在句法、语义上的不同,认为“再说2”是“再说1”的去范畴化,同时也是主观化的结果,其中语用推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9.
140.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精神的重要途径,它赋予了现代教育以新的内涵和要求,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体,回归人的本性,彰显人的本能。全面创新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大学教学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高等院校必须积极倡导研究性学习,回归学生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